当前位置: 数码 > 科学 > 正文

叶萌春:寻找拨动氢原子的“魔法棒”

2018-05-28 19:53:50       来源:科技日报

叶萌春(左)在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醛酮类化合物合成烯丙醇实验

第二看台

回国5年,蛰伏多时的叶萌春迎来自己的收获季。

前不久,这位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一举攻克了世界范围烯丙醇高效合成难题。随后,他又在锚定催化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突破,该成果在线发表在化学领域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

在“临建阁楼”里办公

走过南开大学理化楼斑驳的楼梯,在顶层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叶萌春。

没有任何装饰,一张写字台、两个柜子以及一些还没来得及拆箱的仪器,这些是这间办公室的全部家当。与其说是办公室,这里倒更像是“阁楼”——位处大楼顶层,两间这样的办公室相对而立,推门出去便是露台。

原本这里是卫生间,但最终没有成型。于是摇身一变,成了两间办公室。在其中一间,叶萌春正站在高高架起的电脑前查阅文献。

“久坐腰不好,所以就把电脑架了起来,站着看就当锻炼了。”叶萌春笑着说。在美国做了7年博士后之后,2013年叶萌春入选我国第十批“青年千人计划”,随后举家从美国来到了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此后,他一直在这个略显寒酸的“临建”里办公。

叶萌春却从不介意办公条件的简陋,从美国的研究所来到这里,他也“并不觉得有什么落差”。“实验室就在楼下,很方便;实验条件也很好,设备很先进,一点都不比国外差,这就足可以了。”叶萌春把实验设备和仪器当成了“宝贝疙瘩”,只要它们有了“安身之所”,办公室设在哪都无所谓。

回国后,叶萌春重新选定了研究方向,开始组建自己的实验室和团队。现在,他的课题组已有6名博士生和5名硕士生。回国后最初的两年,叶萌春没有发什么文章,第三年才崭露头角。“学校对待青年科研工作者非常宽容,并没有要求我们一来就马上出成果,而是给了我们6年过度时间。”叶萌春说,这一点能让他安心科研,而不用着急拿科研项目、发学术文章。

“发文章固然重要,但急不来,这是个水到渠成的事。”如今,叶萌春常这样告诫自己的学生。

偶然之举攻克世界难题

每天不到8点准时站在电脑前开始查阅文献,晚上11点下班,每天利用午饭间隙绕着学校快走半圈、放松一下,每周就休息一天。回国至今,叶萌春几乎都是这样生活,他甚至很少离开天津。

别人眼里枯燥的生活,叶萌春却甘之如饴。“要是不喜欢,这里像不像‘坐牢’?”环顾自己简陋的办公室,他笑着说。

谈到攻克烯丙醇高效合成难题,叶萌春坦言,这是个“偶然之举”。“在设计实验时,我们原本设计的是还原偶联,却意外得到了烯醛偶联。当初一共做了4个实验,碰巧得到了这样理想的结果。”

烯丙醇及其化合物是生产甘油、医药、农药、香料和化妆品的“中间原料”。使用传统的制备方法不仅会产生大量废物,而且反应过程需要较严格的无水操作,增加了反应的成本。

“理论上,廉价易得的烯烃和醛酮类化合物合成烯丙醇的反应,只需要拨动一个烯烃的氢原子,将其转移到醛酮上就可以实现。”叶萌春说,但如何拨动这个氢原子是化学家们多年来致力于攻克的难题。

他和团队发展了以廉价的金属镍和苯基硼酸共催化的烯基化反应,巧妙拨动了一个氢原子,从而实现从烯烃和醛一步选择性合成烯丙醇化合物。

拨动氢原子,只是这样一个改变,像给催化实验施了“魔法”,大大提升了烯丙醇合成的效率。

给予学生兄长般的关怀

在学生们眼里,这位老师像个宽厚的兄长。理化楼的师生们都知道,叶萌春的那间小屋,大家推门便进,“只要有空,都可以聊上几句”。

“叶老师没有架子,也没啥脾气。”2015级博士研究生韩兴旺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说起和老师叶萌春的“初见”,韩兴旺至今记忆犹新。来校报到那天,韩兴旺一进学校东门,就看到有两人来接他。当时,韩兴旺以为是课题组的学长,便毫不客气地把行李递给其中一人,让他直接把行李拎到宿舍去。“那人二话没说,拿起我的行李就送到了宿舍。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位帮我拎行李的就是叶老师,他是亲自去接我的。”

在博士研究生王银霞眼里,叶萌春最常说的话就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平时,除了实验安全,叶萌春最关心的就是学生们的身体了。叶萌春喜欢快走,看到学生们老坐着,他就变着法儿地组织大家运动。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