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用户在购买PC时往往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产品,而不仅仅是追求“高性能”。
比如游戏玩家可以选择性能超强的台式机,但如果还需要这台PC兼顾一定的“办公、学习”需求,那么游戏本就是更好的选择。
又或者职场达人选择生产力工具,销售部门会更倾向于外观简约且便携的轻薄本;设计部门则需要高性能PC。
即使同样选择笔记本,由于主要使用场景的区别,每位用户的侧重点还是会不一样…?
无论用户选择购买PC的初衷是什么,最终想要获得的体验大致相同——在各自核心应用场景下,PC能够输出更佳效能。
正因如此,市场中才会有围绕不同处理器而制造的各类PC产品。丰富的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但与之相对的也容易让人“挑花眼”。
如果不是专门做功课,似乎仅对比硬件参数,又很难确定这款产品是否真正适合自己。
于是,在选购时我们往往会有几个衡量维度——品牌、第一印象、购买用户发布的评价、评测以及第六感。其中最全面、最系统的一项应该就是产品评测了。而要说到产品评测,就绕不开跑分。
以PC为例,我们日常使用的跑分软件有3DMark、PCMark、CPU-Z、CINEBENCH、CrystalDiskMark、X264/X265?FHD?Benchmark、V-Ray?Benchmark、Persistence?of?Vision?Raytracer?(POV-Ray)以及各种游戏基准测试。
这些“测试工具”,有些可以进行比较全面的场景测试,有些则针对单项场景、负载或者游戏,有些则倾向于理论性能测试。
换句话说,有些跑分成绩无法反应PC在实际场景中的性能表现。
因此在很多评测文章中可以看到,除了“理论性能测试”外,还会有软件实测,比如使用Adobe“全家桶”的进行照片导入导出、视频渲染及回放,又或者专业建模/渲染软件项目输出以及游戏实测等等。
相比跑分,这部分内容也是用户更加关注的。
日前英特尔在一次媒体沟通会上分享了对于基准测试的看法,表示:英特尔致力于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为用户提供更佳效能。在基准测试方面,英特尔更加推崇基于真实性能和应用相关性更好的测试程序。
英特尔列举了Sysmark25、MobileMark等测试工具。
英特尔介绍到,推崇这类软件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测试工具负载的应用场景在全球范围内有广泛用户群,如微软的Office软件、Adobe的生产力软件等;第二,测试内容基于真实的商业应用;第三,在行业中投入使用时间长,且被企业、机构广泛认可并采用。
当然对于一般用户而言,Sysmark25等评测软件认知度明显不如PCMark。原因有很多,比如购买成本、进行测试的难易度等。
尽管如此,在笔者看来,随着PC产业的重心逐渐转向用户体验、使用场景,此类更接近实际应用的基准测试将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除了分享英特尔对于基准测试的看法,英特尔还介绍了搭载英特尔平台的轻薄本、游戏本等终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性能表现。
此前我们已经分享了英特尔针对游戏场景进行测试的成绩,所以这次我们将重点放在轻薄本。
英特尔介绍,进行测试的平台为惠普Envy?x360,对比的型号拥有同样的机箱、配置,唯一的区别在于处理器型号(分别为Ryzen?7-4700U、酷睿i5-1035G1、酷睿i7-1065G7)。
同时,针对轻薄本的测试,分为两个场景——插电(AC?Power)以及不插电(使用笔记本电池)。?
测试的项目包括:SYSMark?25、PCMark?10?Application、WebXPRT3(Chrome)三项基准测试;Mail?Merge(邮件合并,针对数十个通讯录、地址信息自动生成同模板邮件)、PPT保存为PDF、将Excel表格复制到Word中三项实际应用场景的测试。?
根据英特尔公布的测试成绩:基准测试中,在插电的情况下,酷睿与锐龙平台的差距很小,基本持平;不插电情况下,酷睿平台的成绩领先幅度在20%-75%之间。在实际应用场景测试中,插电情况下,除了“PPT保存为PDF”测试锐龙平台小幅占优外,其余两项测试均为酷睿领先;在不插电情况下,搭载酷睿平台的轻薄本成绩更为出色,领先幅度可达25%-67%。
随后英特尔分享了酷睿i7和锐龙7在插电、不插电两种情况下处理器的功耗及频率,便于我们了解测试成绩出现差距的原因。
根据英特尔公布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在进行PCMark?10?Application基准测试时,使用电池状态下英特尔酷睿i7功耗在13-14W左右;插电情况下功耗大概在17-18W(图中两条白线处);同样测试场景,使用电池情况下锐龙7平台功耗基本在5-8W之间;插电情况下则维持在16W上下。
在频率方面,同样的测试场景下,英特尔指出酷睿平台核心睿频在不插电情况下可以达到接近插电的水平,约3.8GHz。
锐龙平台在插电情况下频率可以达到4.0GHz以上,在不插电的情况下频率则明显降低,在2.5GHz左右。
另外英特尔还提到,相似的测试结果在H系列标压处理器的对比中也有呈现。
写在最后
通过英特尔的分享,可以看出由于使用场景的变化,PC实际输出的性能与理论跑分成绩存在差异(波动可能很大)。
因此,随着PC应用场景多元化,用户如果想要更全面地了解PC性能,在实际应用场景中PC的性能测试也尤为重要。
毕竟对于仅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用户而言,如果启动上百页的PPT还需要等一等,那么PC的渲染、游戏性能再强,意义也不大。
当然,并不是说理论跑分完全没有意义,首先这些简单、易用且免费的“工具”,能够让用户对自己PC的性能有一个大致了解;
其次,相比实际工作负载,甚至是SYSMark这样的专业测试软件,常用的跑分软件还有一个重要优势——方便进行测试成绩的横向、纵向比较,尽管这些跑分软件或许仅反映了处理器在某个场景中的性能表现。
那么对于PC(以及处理器、显卡等硬件)的性能评估及比较,你有哪些看法?在选购、衡量产品时,你又是如何看待跑分成绩的呢?
(作者:高志伟)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