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4年6月22日到2024年6月29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非遗传承团队萤火逐侗小队到达贵州肇兴侗寨进行侗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此次学习是萤火逐侗团队以文化传承和文化欣赏为目的的一次突破性挑战。
正文:6月23日至30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萤火逐侗”团队赴贵州黎平肇兴侗寨开展了侗族非遗传承“大手拉小手”公益活动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携手当地团县委开展,通过自学、体验、观摩等方式了解、学习、传承侗族非遗知识文化。感其魅力,探其渊源,悟其文化内涵,在保护中传承与弘扬。烈烈风起,我们站在时代的风浪口,接过前人手里的接力棒,为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血液。
(“萤火逐侗”团队与侗绣非遗传承人陆婷老师的合影)
伴随一路欢声笑语,我们的实践活动在列车到达从江站那一刻拉开了序幕。与黎平县当地团县委对接后,首先开展的非遗项目是侗绣。是一种源自于侗族的精美刺绣工艺,有“东方艺术瑰宝”的美誉。当地侗绣非遗传承人陆婷老师耐心教授了我们侗绣中两种最经典且易上手的绣法--辫绣和锁丝绣。大家认真学习并实践,每个人都择一花纹绣出了自己满意的图案。侗绣完成时用栀子花和蝶豆花蒸煮成相应的染料颜色。团队成员们依次将缝制好的荷包浸泡进染料中。最后,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侗绣小荷包。
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接下来学习的是扎染和蜡染工艺。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染布工艺是侗族非遗文化的重头戏。团队在当地手工扎染作坊老板陆艳玉的带领下开展学习工作。扎染,顾名思义通过结绳扎结,扎结过程要注意力度,捆绑处为留白色,其余部分浸泡入以板蓝根为原料的燃料中得到蓝色部分。如此,蓝白交相辉映。犹如青花瓷般恬淡雅致。蜡染,与扎染不同之处在这个“蜡”字上,蜡来源于蜂蜡或松木蜡,将其融化后涂抹至染布得到想要的图案,干透后将染布全部浸染至染料中,五到十分钟过后即可捞出。清水洗去多余染料,晾干过后即可完成。
(团队成员梁雯静扎染后的侗绣作品)
来到侗寨,热情的侗族村民会以唱歌的方式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高亢悠扬的歌声往往充斥于寨内大街小巷。侗族大歌无指挥,无伴奏,通过约定俗成的默契,往往一气呵成,完整且完美。团队跟随侗族大歌传承人陆秀花以及陆成贵老师学习了敬酒歌《定靠能》以及《布谷崔春》。敬酒歌以严密而精美的曲调表达了侗族人民举杯敬贵客的热情。而布谷崔春则以童真的语调表现出一幅春暖花开,鸟雀萦绕的景象。陆成贵老师还用侗族琵琶为我们演奏了《欢迎你到肇兴》《天星明月》等民族乐曲以示对我们非遗传承团队的欢迎。
(向侗族大歌非遗传承人陆成贵老师学习时场景)
在此次长达八天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侗族人民最为真挚的、细腻的文化与情感。侗族人民擅长扎染、蜡染、侗绣、侗族大歌。许多人在感受侗寨文明的同时,也会渐渐染上了当地的民风民俗,感受到了侗族人民对于非遗文化的热爱,并抱有一颗赤诚的真心。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有许许多多的话说不尽,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写不完。
(团队到达肇兴第一天拍摄夜景图)
关于扎染和蜡染,在对扎染工序的观摩中,总结出了扎染流传的关键因素,工序并不是很复杂。但这并不代表扎染就不是最简单的非遗文化,而扎染在选染料方面还颇有讲究,天然染料是扎染能够成色完整的必然要求。想要传承扎染文化,就要不断学习、不断请教,将扎染的工序做到精益求精。蜡染与扎染不同,蜡染最重要的步骤就是上蜡,上蜡的过程是需要保持耐心的稳定情绪的。在非遗的传承过程中也同样如此,需要保持耐心且稳定的内心。面对复杂繁多的非遗工序,不气垒、不放弃,非遗文化才能如同蜡染上褪去蜡剂的白,永远纯洁美丽。
关于侗绣,一针一线的侗绣,可以体现出非遗流失的一点一滴。现在的非遗文化传承很难,就是因为非遗传承需要很复杂很漫长的制作工序。侗绣需要绣人一针一线制作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放弃了对它的传承。针对这一现象,非遗是不能流失的瑰宝。要传承侗绣、欣赏侗绣,在一针一线的侗绣中,慢慢体会侗绣的精致美丽。
关于侗族大歌,一声声怒吼、一句句呢喃。侗族没有文字的特点并不能阻止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敬酒、布谷鸟的叫声、欢迎声都可以成为侗族大歌歌唱的题材。这一文化想要传承,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文字难以传承的特点,所以需要更多的人去认识,去接触,学习侗族大歌。
非遗文化的传承仍然是现在最著名的问题之一,传承这些非遗,每个人都需要努力。很久很久以前,这些文化并不叫遗产,他们都是鲜活的艺术,而在这些艺术快要消失的今天,文化遗产的词汇出现在大众的视野。这是一个警示,也是敲响的警钟,告诫所有人,文化需要保护,文化需要传承。
(文:晋熙 刘叶 图片来源 祁薇)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