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清晨,衢州学院暑期国家级节气非遗研究团队领衔的青年学子,踏上了探索传统文化根脉的征程。她们沿着三门县亭旁街道,对杨家祭冬这一独特民俗活动展开了深入调查。当日晨光初照,8时30分许,一群满怀热情的志愿者大学生已穿梭于街巷之间,分发着精心设计的问卷,细心询问当地居民对于杨家祭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情况,开启了一场连接古今的文化探索之旅。
走在亭旁镇的1928街区上,红色纪念馆、亭旁非遗馆、亭旁农副特产等多家特色店铺映入眼帘,我们惊叹于这座有700年历史的小镇,这是三门县唯一一条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商业街区。街道狭小,两侧房屋多为清末民初建筑,中间有许多街口,呈横向穿插,布满条条小巷。
“哇!”踏入祭冬技艺的守护者——杨兴亚老人的居所,尽管酷暑难耐,室内仅靠一台老旧电风扇勉强送凉,但这份简朴丝毫未减屋内所藏祭冬资料的厚重与珍贵。当老人缓缓展开那一叠沉甸甸的文献,每一页都仿佛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文化的重量,在场的志愿者无不为之震撼。
杨兴亚老人以近乎虔诚的态度,轻轻摩挲着书页,那眼神中透露出对杨家祭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沉的爱。他耐心地,一页页、一项项,将自己多年整理、精心编纂的资料展示给志愿者们,详尽阐述着杨家祭冬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日影西斜,随着夕阳西下,三位志愿者在杨兴亚老人的引领下,历经了长时间的访谈与资料搜集,终于满载而归。
“祭冬仪式非常的隆重,也代表着一年到头了,一家人可以放下手头的工作甜蜜地呆在一起。”亭旁镇妇女主席杨莲春说到。祭冬分为家祭和祠祭:家祭以家族为单位,在家中设祭;祠祭是由取长流水、祭天、拜祖、演祝寿戏、行敬老礼、设老人宴及与之伴生的相关民俗文化组成。每年冬至日,三门全县二十多个杨氏村落以及温州、宁波等邻近地区的杨氏族人,都会派代表来到杨家村中的杨氏家庙,参加“祭冬”典礼。作为杨家人,杨莲春除了想让更多的人知道祭冬这一非遗传统,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可以继续将它传承下去。
这一路,志愿者们经历了酷暑的考验,克服了语言沟通的障碍,但正是这些艰辛,让这次社会实践变得意义非凡,也为她们日后的学习与传承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亲身感受了杨家祭冬文化的同学说:“在这趟寻脉非遗的活动中,我亲眼见证了老一辈人矢志不渝的坚守。这份跨越年龄与时代的共鸣,让我不由得感慨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传统非遗文化道阻且长,今后我会号召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跟我们并肩前行,共同记录下二十四节气非遗活动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将其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