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投身广东省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和“百校联百县”暑期实践活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广州中医药大学“超级核弹头”志愿服务队于7月14日上午踏访广州市黄埔区萝岗街道,对“午时茶”第四代传承人钟安言老先生及其夫人钟凤英女士,以及钟氏文化协会秘书长、非遗文化“萝岗香雪”传承人钟民宪先生进行了深入的独家专访,这场交流不仅是一场关于古老智慧的探寻,更是对非遗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助力街道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思考与展望。
调研组成员与钟安言(左四)夫妇、钟民宪(左二)先生合照 钟浩林摄
调研组成员与钟安言夫妇、钟民宪先生交流 李诗琪摄
(一)追本溯源,“午时茶”的前世今生
广州市,一个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不仅以其繁华的经济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著称,还因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遐迩。“端午近,五毒醒,来碗‘午时茶’就舒服晒啰……”对于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出生的广州人,对此叫卖声或许倍感熟悉。“端午午时茶”作为广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医学知识。
据文献记载,广东在清代中叶便有了端午喝“午时茶”的习俗。先秦时期,人们普遍相信五月五日是一个不祥的日子,称其为“恶月”、“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端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礼记》所载周代的蓄兰沐浴,在《大戴礼》中亦有“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的记载。《夏小正》中则写道:“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因此,人们在端午这天要除毒驱邪,以求康宁。人们相信,通过饮用由多种草药配制而成的“午时茶”,能够达到强身健体、驱除百病的效果。这种习俗不仅是对健康的追求,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医学的普及,“午时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一项濒危的非遗项目。
(二)对话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热爱
在钟安言老先生家中,可以看见许多中医药书籍,他告诉调研组成员:“我对中药材非常感兴趣,平时会读很多草药的书,去了解相关草药的功效。”虽然老先生已经90岁了,但当他说出这些话的时候,眼里仍然可以看见他的激情和热爱。从他的讲述中调研组成员得知,“午时茶”源自钟氏先祖在战乱中受到僧人救助,教授他们上山采药的方法来维持生计的经历,于是便有了世世代代传承上山采药做“午时茶”的传统。
钟安言老先生展示其阅读的中医药书籍 李诗琪摄
“午时茶”与传统的中药方剂不同,据钟安言老先生介绍,“午时茶”中用到的很多药材是药店买不到的,也没有一个标准的药方体系,全凭制茶人的经验,针对患者不同的症状,将不同药性的草药进行搭配,最终制成“午时茶”。用于制作“午时茶”的有三丫苦、淡竹叶、凤尾草、海金沙、扭肚藤、青葙子、地胆头、金盏银盘、铁苋菜、地菍根、金银花、扛板归等几十种天然草药,一般均取材于萝峰附近的大山之中。上山采摘草药的工具也很简单,一把镰刀、一个簸箕足矣。
制作午时茶的天然药材 李诗琪摄
钟安言老先生随后展示了他一笔一画亲手书写的“午时茶”药方。在这些宝贵的药方中,他根据病症与草药的特性进行了详细分类,方便使用和留存。当调研组成员问及午时茶有没有什么代表方子时,钟安言老先生非常自豪地向调研组成员展示了一个被工工整整誊写在纸上的药方——“用药如用兵”,这是老先生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得到的一个治疗肠胃的精妙药方。他又告诉调研组成员,“午时茶”的制作并不容易,要先上山采药,然后洗净晒干,完成所有工序后才能储存作为“午时茶”的原料。钟凤英女士补充到,晒干的草药保存时间最多六个月,过了最佳时间段,草药的功效就会大打折扣。
钟安言老先生展示其手写药方 李诗琪摄
(三)展望未来,午时茶的传承与振兴
当调研组成员问及“午时茶”的制作技艺是如何传承,是否存在标准化的传授体系时,却遗憾地得知目前午时茶并无第五代传承人。“由于没有很好地去推广,午时茶并没有很大的市场以及影响力,大多数人只是知道甚至没有听闻。”提到这个,钟安然老先生显得有些无奈与忧愁。
同行的钟民宪先生告诉调研组成员,尽管钟安言老先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承担着重要的传承使命,但当前“午时茶”作为一项重要的非遗项目,正面临着缺乏新一代传承人的严峻挑战。更为关键的是,这一传统文化在公众中的认知度不高,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多数相关活动仅停留在宣传层面,难以实现对“午时茶”文化的深度传播和实质性保护。
“要传承好午时茶,就要多读书,用心专研,有追求,专心学习,不断研究,记录病案。也希望未来人们可以做到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用午时茶,更多人了解中药的性味功效。”钟安言老先生最殷切的期望,就是社会各地更加重视午时茶,也更加重视午时茶中包含的医学知识,让非遗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钟安言老先生所分享的“午时茶”的传承故事,让调研组成员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宝贵与脆弱。它不仅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在新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却也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
传承与振兴,不仅是“午时茶”面临的挑战,更是所有非遗文化的共同课题。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在未来,“超级核弹头”志愿服务队将继续秉持“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精神遗产”的信念,积极推广和实践各类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活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做出贡献。让我们共同展望“午时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美好明天!(通讯员:曾沛楠 李诗琪)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