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秦安,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脱贫攻坚的斗志昂扬;是久负盛名的羲里娲乡;是亘古不衰的历史长河里史前文明的明珠闪亮;还是深厚文化扎根黄土高原里生长出的郁郁苍苍。跟着北京科技大学华韵铸鼎秦韵游霞三下乡实践队,走进秦安这座被非遗文化滋养的城市,走近非遗传承人身边,看他们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生动讲述给新一代,将一复一日的不懈坚持奉献给文化传承,让一次次创新与实用的想法助力时代发展。让非遗文化历久弥新的光辉不断照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秦安小曲古调悠扬,细腻圆润唱响时代巨变
7月24日下午,秦韵游霞小队一行人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安小曲的传承人蔡爱琴、姚常德夫妇家中,对他们的传唱故事进行访谈。
访谈中小队成员就老师们与秦安小曲的结缘故事、传承难题、工作创新等问题展开提问,老师给我们做出了详细的解答。蔡老师提到秦安小曲的演唱使用当地方言,风格区别于典型的西北秦腔,秦安小曲为曲艺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性。
姚老师说,秦安小曲早期男性演唱为主。1979年,首部秦安小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秦安县剧团搬上舞台,开创了秦安小曲以戏曲演出形式先河。此后,秦安小曲多以曲艺形式参加过国家、省、市展示展演及大赛30余次。目前,秦安小曲演唱者约4千余人。
两位老师的解答揭示了秦安小曲传承的挑战、学习要点、独特性及时代性。强调“传统文化需与时俱进”,如《红船曙光》将革命文化融入传统艺术,展现文化自信,增强红色文化传播,富有教育意义。
在谈及蔡老师夫妇在传承秦安小曲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时,姚老师很谦虚的认为他们并没有做什么贡献。“我们只不过就是做了应该做的工作。”姚老师认为他只是尽了他的职责,作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从事这项工作、研究这项艺术都是尽工作职责。不论多大的成就都要归结于时代的发展好,要归功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艺术——秦安小曲。时代的发展让秦安小曲能够被更多人所熟知,被大家认可。曾经田间炕头传唱的民间曲艺能如今得到国家这么大的重视。“传承弘扬秦安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永远在路上。”
在采访的最后,姚老师特意强调:你们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北科大读书,更要认真仔细,把专业学习好,不断进步,传播正能量。
秦安草编丰富繁多,慧心巧手编织振兴愿望
7月26日下午,华韵铸鼎秦韵游霞小队来到王尹镇,采访省级非遗文化遗产秦安草编传承人——任新芳老师。作为这项技艺的杰出代表与守护者,任新芳老师不仅将平凡的麦秆编织成令人惊叹的艺术品,更以无尽的热情和创新精神,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据了解,任新芳老师与麦秆编的结缘,起初或许只是出于生活的需要,为了养家糊口而踏入了这个领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麦秆编的热爱与执着逐渐超越了物质层面,转而成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她深情分享麦秆编之旅,眼中满是对技艺的热爱与自豪。从初尝摸索至技艺超群,她不懈追求完美,每一细节皆显匠心。
现场演示中,任老师手法娴熟,像是肌肉记忆一般,将动作深深印在记忆里,平凡麦秆几分钟就能编织成形态各异、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这些作品不仅彰显麦秆编的独特魅力,更传递了她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面对传统与现代,任老师勇于创新,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麦秆编,使作品既保留古朴韵味,又兼具现代时尚,实现美观与实用的双重飞跃。此创新之举,为麦秆编技艺注入新活力,展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无限潜力。
任老师的成功,是秦安麦秆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她以实践证明,唯有不断创新,传统技艺方能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展望未来,在任老师及众多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秦安麦秆编技艺定能发扬光大,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传递古老土地上的文化自信与魅力。
彩陶古韵历久弥新,一条一块堆筑千年文化
7月30日,小队一行人在康坡村的彩陶工作室中见到了康晓刚老师。
康坡村,自古以来便以制作精美的瓦盆瓦罐闻名遐迩,明清以前,其生产的陶瓷制品几乎占据了村民生计的九成以上,是当地一张亮丽的名片。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份古老的技艺在保留其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
1982年,随着大江湾彩陶文化遗址的深入挖掘,不仅揭示了该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为该村落带来了一缕创新的光芒。大地湾考古团队的到访,为这片土地上的匠人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想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旅游市场相结合,打造具有大地湾特色的彩陶旅游工艺品及复制品。当地丰富的红黏土材料以及传承久远的瓦陶制作技术让其成为一跃成为火爆的艺术加工厂。
枯燥的过程以及耗时长的制作工艺考验着一位位匠人的初心,在康老师的讲述中却掩盖不住眼中对这项非遗传承的自豪与兴趣。康老师为队员演示了彩陶制作的塑性与拉胚,几分钟的时间,在队员的注视下一个传统形状的陶罐就出现在人们眼前。
采访中康老师呼吁社会能够更加重视彩陶非遗传承,并且能够让各地区的特色非遗联合起来,发挥“1+1>2”的合力,共同展现地区的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自信。
扇鼓舞出吉祥愿望,民俗信仰展现美好生活需求
秦安扇鼓舞是秦安县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民间祭祀活动,预示着当地人对于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7月31日,秦韵游霞小队采访到了秦安扇鼓舞的第四代传承人——王成成。
在王老师的工作室里,他讲述了扇鼓舞的传承故事,扇鼓舞在民间祭祀活动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从古到今,民间祭祀时,扇鼓舞角色的歌舞、姿仪才是感动人的地方,这也是扇鼓舞表演最看重的地方。扇鼓舞的动作现在还是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有一小部分的发展改进但并没有多大变动。几乎相像于我们先辈的动作、祭祀方式等。
王老师的讲述如数家珍一般。“羊皮鼓祭祀的环节有:清老爷,请神,杨杋,取水,天神,接神,到晚上开始,迎水火,耍香,祭香,话香,滚灯,带十面鼓,坐坛,劝灶,第二天早上开始,开坛,恭神,私家还愿,炸山,天神,洒清净坛,散神,回神,送老爷回庙,这些环节完成后,一场祭祀就结束了”。
王老师在讲述时也面露一些担忧,作为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传播范围有限,大众知名度较低,王老师希望能够有更多人了解这项文化遗产,让它能够和社会主义融合,与新时代相适应,焕发更强的生机与活力。
探索秦安,就是翻开一页页厚重的历史篇章,感受千年古城的独特韵味与勃勃生机。在这里,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的活力交织相融,让人流连忘返。在这里我们不仅见证了非遗文化的璀璨光芒,更深刻感受到了秦安非遗传承人们如同匠人般,用双手雕琢着历史的记忆,用心灵传承着民族的智慧。每一道工艺、每一声唱腔、每一段故事,都是秦安文化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瑰宝,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随着镜头缓缓拉远,我们告别了这些可敬的非遗传承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年轻人被这份文化的魅力所吸引,加入到保护与传承的行列中来,让秦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