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并践行“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伟大理想,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古韵新潮 泉涌不息”实践队前往福建泉州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走进非遗美学、访寻传统文化遗迹,发挥各专业特色,赓续非遗文脉,传承文化薪火,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形式,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新活力,坚定文化自信。
非遗文化焕新风
传承经典扬四方
“拂去历史的烟尘,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7月31日上午,实践队员们来到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观摩了泉州众多精湛的传统技艺,领略工匠们的巧思和手艺,感受着千年文化的独特记忆,体悟着非遗文化特有的古韵,似乎穿越了时空,来上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的对话,走进了非遗文脉的历史里。
泉州古韵传非遗
花灯刻纸展匠心
随后,实践队来到了林守明父子花灯艺坊。在非遗传承人林伟忠老师的介绍下,实践队员们欣赏了各种造型别致、色彩斑斓的花灯。在采访中实践队成员了解到,新时代的花灯不再是固定节日的附属品,在林老师的大胆创新下,日常也能用来装饰的具有泉州特色的钟楼、东西塔、老君岩形状的花灯也成为一种流行。他带领大家体验刻纸的过程,在他的耐心指导下,大家逐渐找到了感觉。看着自己的作品逐渐成形,队员们体会到了技艺的复杂和非遗传承的不易,更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魅力和其中蕴含的匠心精神。
蟳埔风情韵味浓
非遗瑰宝永流芳
7月31日下午,实践队赴泉州晋江蟳埔村实地调查,探访泉州市丰泽区蟳埔簪花围民俗文化协会会长黄丽泳。她表示,蟳埔文化现在已经成为泉州的一张名片,虽然说只是一个很小的渔村文化,也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都看到了泉州这座城市。随后,实践队员观摩了蟳埔女制作“簪花围”的精湛技艺,一朵朵鲜花在她们灵巧的手中编织成美丽的花环,不仅装饰了她们的容颜,更展示了蟳埔女们世代相传的勤劳质朴、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传续石雕技艺
匠心创造永恒
8月1日上午,实践队前往崇武丰盈石雕企业,在集团唐德恭唐总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参观了石雕一线雕刻车间、传统石雕展览以及耕石艺术馆。漫步馆内,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吴德强的经典之作琳琅满目,穿梭于自然光影与人文石韵之间,在坚硬的石头上看到了轮廓的大刀阔斧和细微处的小心翼翼,感受到了创作者背后的那份执着与匠心。在参观完吴德强大师的作品后,实践队成员们有幸与他见面并进行了采访。吴德强大师秉承“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事只怀一颗心”的理念,静心做匠人,精心做艺术,他为实践队员们讲解惠安石雕的发展历程,从石雕的过去技艺的传承讲到惠安石雕现在题材的创新,同时展望未来,描绘了一幅较为完整的惠安石雕发展图。队员们深入了解惠安石雕的创作不易和技艺精湛,深切体会匠人在延续传统技艺和创新主题方面下的功夫。
花形虫影纳绣衣
勤劳灵慧织乐土
下午,实践队来到惠安县如约巧遇惠女布庄,与惠安女服饰非遗传承人刘乌巧共同探讨惠安女服饰的特点和制作工艺,了解惠安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寻惠女服饰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底蕴,感悟新时代背景下勤劳聪慧、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惠女精神。刘乌巧女士表示,千百年来,惠女服饰在传统的传承和改良的创新中不断演进。她指出,只有让审美和生活需求相结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这样才能在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本次实践不仅让实践队对泉州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更意识到,每一种非遗文化都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们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展现着文化的多样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将学着通过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去传播和弘扬泉州独特的非遗文化,并坚持呼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传承它,承担起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的使命。(张晨)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