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算法正在深入方方面面,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算法导致信息茧房和信息碎片化的担忧。对于AI算法,公众该如何看待?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与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浩,做客中信书院直播间,以《与算法共处:AI时代如何数字“游牧”?》为题开展了一场跨界对谈。
在谈到“算法会造成信息茧房”担忧时,吴冠军认为,“信息茧房”不是算法造成的,在前算法时代,很多人的生活狭窄到就跟这几个人打交道,这也是“茧房”。包括人们看到的杂志、电视内容也都是筛选过的。小时候父母也会做很多信息筛选,对获取到的信息产生影响。他表示,人们视野的局限性,导致算法只推荐某些内容。在算法时代,人们要在获取信息过程中学会“游牧”,不断地“去领土化”和“重新领土化”,多获取不同信息,让不同的声音彼此之间发生对话。
如何破除“信息茧房”?熊浩表示,离开“茧房”不需要特别深的智识训练,每个人都可以投石问路,把自己的困惑转换成一个新问题。久而久之,会结成了一堆“茧房”。因为“茧房”足够多,随时在变化,不断有新的形成,人们也就能不断获取新的信息。他以自己玩《黑神话:悟空》的经历举例,当时获得了大量的相关短视频推荐。但随着游戏通关,自身关注信息的转移,又会被推荐新的内容。
短视频平台是推荐算法应用的重要领域。一种声音认为短视频碎片化的内容容易让人失去思考能力。作为一名每天使用短视频一两个小时的深度用户,熊浩表示自己在短视频平台获得了新鲜的生命经验。他分享了自己看主播在立交桥下唱歌,看渔民直播赶海等经历。他还将刷短视频应用到了学术研究之中。在研究边境玉石贸易时,他通过刷短视频了解了大量玉石行业信息。“我觉得短视频是帮我探索世界的工具,不管是对生活半径的拓展,还是在田野的预备阶段辅助研究。”
吴冠军分享了短视频对于历史研究的影响。他和熊浩将万千短视频创作者比作是“星星”,原来是天上只有月亮,看不见星星,现在的技术让每个人都变成发光体。吴冠军表示,在历史研究中,原来只关注月亮——也就是站在舞台中心位置的人,短视频创作的普及让历史研究多了一份平民视角。
正如许多新技术诞生之初的担忧,一些人对AI和算法也存在忧虑,进而产生了算法是“好的”或“坏的”之争。熊浩表示,把算法归结为好或坏,是一种简单、省力的表述,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很容易理解,因为简单的东西减少大脑消耗。他认为,人们互联网观点撕裂的根源来自于各自生活处境的不同,应该加强对于AI应用的教育,让无论穷人和富人都能享受技术红利。
在吴冠军看来,AI算法本身是没有意图的,不应对一项技术“口诛笔伐”。他表示,人类的文明总是一次又一次地碰到新东西,每次都会面临质疑。对于许多人来讲,AI算法可能不是舒适区,但只要多跟它互动,一段时间后就可以让它为自身服务。新技术的红利不仅能给社会带来可能性,也能给你人生带来新的可能。“不要怕,要有勇气去多尝试。”他说。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