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淡化、担当精神的弱化和斗争意志的退化。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党风政风焕然一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根治干部“躺平”问题不能仅靠外在约束,更要直击思想根源、激活内生动力。要以这次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让“不贪不占也不干”的“躺平”干部没有市场、受到惩戒,真正推动“躺平者”从“不想为”到“不愿躺”的转变。
着力破除“躺平心态”的生存土壤。那些选择“躺平”的干部,表面上是怕担责、图安逸,根源却是背弃了初心使命,忘记了“为什么出发”。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颁布以来,“轻车简从”“简化接待”等要求进入人们的视野,制度的刚性约束逐步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本质上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回归本真”。这种“回归本真”的过程,恰是治疗“躺平病”的良药。当干部真正把“人民满意”作为价值坐标时,“躺平”就会变成对初心的背叛,让人如坐针毡、自觉奋起。这次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不仅是“学查改”任务的完成,更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从“完成任务”变为“思想淬炼”,从内心深处正本清源。
着力聚焦“躺平伪装”的病灶用药。干部“躺平”往往会穿上“隐形衣”,比如中央八项规定要求“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有的干部就简单以“少发文件就行”蒙混过关,忽视了文件简报的质量,以及以实际效果为标准的文风转变,看似遵守规定,实则把“守规矩”异化为“不干事”的挡箭牌,本质上是“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躺平”问题变种。对党员干部来说,中央八项规定既是“紧箍咒”,更是“指南针”。那些认为“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干部,其实没有读懂“规定”背后的深意。党员干部必须明白:中央八项规定绝非束缚干部手脚的绳索,而是帮助干部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干事业的“护身符”“躺平”干部以此为“躺平”的借口是站不住脚的。
着力浇灌“拒躺反躺”的责任沃土。现实生活中,那些抱怨“干多干少一个样”的“躺平者”,缺的不是能力,而是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的真挚情感,是初心使命的忘却和宗旨意识的淡化。这次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从文件走向田野,从会议室延伸到村头巷尾,必定会有更加深刻的领悟,必将带来作风上的巨大转变。冷静细想一下,如果把节省的“三公”经费投入民生工程,把减少的陪同人员转化为服务力量,那么每一分对形式主义的舍弃,都在为实干担当积蓄能量。“拒躺反躺”是干部应负的政治责任,干事创业才是民心所向,为民服务才能得民心,当干部亲眼看到自己的汗水能浇开百姓的笑脸时,还有什么理由选择“躺平”呢?(陈星星)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