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的战略引领下,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煤气化渣作为煤化工产业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其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对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共碳未来”团队深入长三角地区多家煤化工企业与环保机构,聚焦煤气化渣的环保处理与高附加值利用技术,探索出一条从“废弃物”到“资源”的创新之路,为行业绿色升级贡献了科研智慧。
从废渣到资源:科技赋能循环经济
通过实地调研,团队发现长三角地区在煤气化渣处理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例如,江苏省某环保企业通过“高温熔融-水淬”工艺,将煤气化渣转化为微晶玻璃原料,产品强度达到建筑标准;浙江省一家科技公司利用渣中的硅铝成分,开发出高性能水泥掺合料,有效降低建材行业碳排放。此外,上海材料研究所通过提取渣中的稀有金属元素,成功研制出高附加值催化剂,为新能源电池产业提供了关键材料。这些实践不仅解决了固废堆存带来的环境风险,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痛点与突破:破解技术与成本难题
尽管成果斐然,团队调研仍揭示了当前煤气化渣资源化面临的挑战:技术方面,成分波动导致产物稳定性不足、重金属浸出风险难以彻底控制;经济层面,高精度分选与提纯成本居高不下,制约规模化应用。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在构建区域协同网络方面:建议建立长三角煤气化渣数据库,统一成分检测标准,推动企业间副产品互换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技术升级方面:开发智能分选系统,结合AI图像识别与光谱分析,提升渣料分类效率;政策助力方面:呼吁完善绿色补贴机制,对资源化产品实施税收优惠。
在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同时,团队强调需警惕技术异化风险:过度追求资源化可能忽视长期生态影响,或导致二次污染。为此,团队强调应严格遵守以下原则:严守安全红线:禁止将处理不彻底的渣料用于食品包装、儿童用品等领域;保障公众知情权:要求企业对资源化产品标注原料来源及环保指标;全生命周期评估:联合高校建立“煤气化渣利用生态账本”,量化每吨产品的碳足迹。
2025年,作为国家“十四五”环保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循环经济立法深化的关键节点。“共碳未来”团队表示,未来将持续攻关煤气化渣制备碳捕集材料、土壤修复剂等前沿方向,推动形成“减碳-降污-扩绿-增长”的良性循环,为全球煤化工固废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共碳未来”团队,以科研之力守护绿水青山,以青年之智赋能低碳转型。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