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香非遗项目体验基地开展的《传统和香制作技艺-初阶课程》顺利结束。这场沉浸式非遗传承活动,通过"以古为师、以手传心"的教学理念,带领粤港澳大湾区及海外学员深入感受中国香文化的隽永魅力。
(图为非遗传承人琚翠薇与非遗学员们的合影)
非遗传承人琚翠薇以"古籍为引、实物为证"展开教学,手持香学瑰宝《香乘》《陈氏香谱》典籍,在沉香袅袅中为学员细述千年香史。紫檀案几上陈列着汉代博山炉、唐代银香囊等仿古器物,学员们轻抚斑驳纹路,感受不同朝代香器承载的文化密码。"这是明代文人书房标配的宣德炉,炉颈这三道弦纹暗合‘天、地、人’三才之道。"琚老师轻叩炉身,清越回响仿佛穿越时空。
(图为香道课上展示的现代博山炉)
在配伍研习环节,学员们对照香谱手稿,用戥子精准称量香材。澳门学员李婷将海南沉香与芽庄白棋细细混合,突然停住动作:"古籍说'春宜用梅,夏宜用荷',这味鹅梨帐中香为何要选秋梨?"琚老师含笑展开《陈氏香谱》:"问得好!梨者离也,取其秋收敛藏之气,正合帐中安神之效。"这番问答引得学员们纷纷提笔记录,宣纸上的香方批注渐密。
(图为非遗学员们在配伍制香前进行品香)
窖藏实践时,澳门学员李婷将惊蛰香丸装入青瓷罐,以蜂蜡仔细封口:"老师说要经三伏三九,让香材自然转化。我特意选了景德镇的陶罐,期待开坛时的惊喜。"她轻抚罐身的手作纹理,仿佛触摸着时光的温度。来自香港学员林正怡则捧着香灰沉吟:"原来香道讲究'火候'二字,炭埋深浅、香篆松紧,差之毫厘便谬以千里。"
(图为非遗学员们做好的和香珠)
结业仪式上,学员们呈交的竹节香筒各具巧思:有的刻着"海上生明月"的湾区意象,有的绘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图。琚翠薇轻嗅学员作品欣慰道:"这些带着掌心温度的香品,比机器量产更显灵性。真正的传承不在形式创新,而在守住古法精髓。"
(图为非遗课程制香现场照片)
【文化观察】
珠海作为岭南香文化重镇,其和香技艺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记忆。本次培训恪守"修古法而不泥古"的原则,通过典籍研读、古方复原、节气窖藏等传统方式,让学员在碾香筛粉间体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智慧。这种返璞归真的传习模式,恰是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本质回归。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