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淮安蒲菜推广示范基地的千亩蒲塘绿意盎然,“水中玉笋”蒲菜正孕育着生机。近日,农遗青芒实践队走进这片蒲塘深处,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社会实践活动,为蒲菜这一地方特色非遗技艺的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一、探源蒲塘,触摸千年农耕智慧
实践队首站来到蒲菜种植核心区,基地管理员朱国红带着队员们漫步塘边。“这里东临京杭大运河,生态环境非常好,白鹭、丹顶鹤常来做客。”他指着连片的蒲叶介绍,这片千亩蒲塘不仅是优质蒲菜的“诞生地”,更是一方自然庇护所。新鲜采摘的蒲菜根茎洁白如玉,阳光下泛着莹润光泽,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这“水中玉笋”的独特魅力。
在蒲菜文化展览处,队员们循着历史脉络,了解到蒲菜从先秦时期《周礼》记载的“蒲菹”,到成为淮扬菜重要食材的千年历程。2017年入选江苏省农产品品牌目录的成绩,更让大家看到传统物产的现代生命力。

图为朱国红先生为队员讲解
二、拜师学艺,感受非遗指尖温度
“剥蒲菜看着简单,力道得拿捏精准。”在加工车间,队员们跟着师傅们学起了蒲菜剥制技艺。看似轻松的去皮动作,实则暗藏玄机:用力过大会损耗嫩肉,力度不足则留着老皮,稍不留神就会影响品相。一遍遍练习中,队员们不仅掌握了技巧,更体会到非遗传承中“慢工出细活”的匠心。
“每一根蒲菜的剥制,都是与历史对话。”队员们感慨,这指尖的温度里,藏着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图为队员向工作人员学习剥蒲菜
三、创新推广,让“水中玉笋”走向大众
“家人们看,这刚剥好的蒲菜多鲜嫩,轻轻一折就断,听这清脆声!”在基地的“非遗直播间”里,队员们化身主播,向网友展示蒲菜的质感与故事。镜头前,他们不仅介绍剥制技艺,还为观众朋友们介绍蒲菜的文化底蕴,单场直播吸引众多观众驻足。

图为队员直播介绍蒲菜
线上,《蒲菜非遗探秘》系列短视频记录传承故事,播放量持续攀升;线下,实践队还谋划着“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的新路径,在研讨会上提出联合院校开课授艺、开发体验游等建议,为蒲菜“出圈”出谋划策。
青春力量的注入,让蒲菜这颗“水中玉笋”逐渐走出深闺。正如实践队队员所说:“我们愿做非遗传承的桥梁,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探寻,更书写了青春与非遗共舞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kj005
2025年10月,广西百色地区连续遭遇强降雨袭击,局部地区出现严重洪涝灾害,山体滑坡、道路塌方、农田被淹、房屋受损,部分乡镇一度通讯中断、交通受阻,灾情牵动社会...
秋风送爽,却也为特殊群体带来隐秘的烦恼。对于因年龄增长或健康状况而面临失禁困扰的老年人而言,季节转换不仅是气温的波动,更是对脆弱肌肤的一场严峻考验深耕成人失禁护...
在信息即机遇,声量即实力的今天,舆情瞬息万变,数据洪流中机遇与风险并存,如何从海量数据中精准捕捉风向,提前预判风险、把握趋势,已成为政府、企业与个人必须面对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