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5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2年CSCO学术年会上,华大基因召开了“微言大义-MRD在实体瘤中的临床实践”主题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携手临床专家围绕ctDNA MRD检测分享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为临床赋能,助力精准医学发展。
周俭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周俭教授介绍道,MRD,即微小残留病灶,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肿瘤临床工作者们的视野。
MRD检测的技术有多种,临床应用的需求决定哪种技术是最合适的。即使是同一种MRD检测技术,在不同癌种中,解决的问题、具体的应用方式和路径也不同。
目前,基于ctDNA的MRD检测,在指南规范领域比较空白,只有肠癌、肺癌在国内外的相关指南、共识中有一些初步的探索。我们期待,华大基因能够与临床医生一起实践、将华见微®肿瘤MRD定制化检测这款有潜力的产品打磨成为更完善、更高效的临床工具。
朱师达 研究员 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副总经理、肿瘤事业部负责人朱师达研究员强调:由于在根治性治疗后肿瘤残留量小,ctDNA的信噪比极低,因此MRD检测的技术角度难度要远高于大家所熟知的以用药靶点检测为中心的伴随诊断型ctDNA检测。伴随诊断型ctDNA检测的最低检测限 (LoD) 通常在千分之五左右,MRD检测的LoD需要达到万分之一,甚至更高。因此MRD检测≠诊断型ctDNA检测。
作为ctDNA-MRD检测的行业标杆技术——Signatera ctDNA定制化MRD检测已在全球积累了多个癌种的数千例患者的临床验证数据,以其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获得国外临床专家和监管部门认可 (NCCN结直肠癌指南引用,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CE认证、并有3项应用被美国Medicare政府医保覆盖)。
2019年,华大基因和Natera公司达成了独家技术引进协议,将该技术引进,并在自主测序平台上进行重开发,于2021年共同发布推出了临床级MRD检测产品——华见微®肿瘤MRD定制化检测产品。
华见微®采用tumor-informed技术路线,对肿瘤病灶组织和配对的血液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 (WES),针对每位患者选择其肿瘤特异的主克隆突变位点进行个性化追踪。
由于肿瘤的高度异质性,个性化定制比传统固定panel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在监测点时,抽取20ml的全血,通过平均10万X的超高深度高通量测序,可以实现突变丰度低至0.01%的低频突变,从而可以有效评估根治性治疗后的MRD状态、提前发现肿瘤复发转移,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更长的窗口期。同时,通过对肿瘤负荷的精准监测,可以比传统肿标更加精准地评估治疗效果,通过对患者ctDNA动态变化的连续监测,可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更多参考。
华见微®作为一款适用于泛实体瘤的MRD监测产品,能够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全周期的监测过程中,包括术前治疗疗效监测、术后MRD评估、辅助治疗疗效监测以及无治疗长期复发监测。朱师达研究员也表示,全球有多项应用Signatera检测的大型干预性临床研究正在开展,华大基因也参与其中,其研究结果在逐步公开,MRD检测纳入指南并指导临床指日可待。
彭俊杰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在早中期结直肠癌中,多个大型临床研究已经证实,MRD检测在术后复发监测、提示预后、辅助化疗决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临床也在积极探索转移性结直肠癌 (如肠癌肝转移) ctDNA MRD检测的预后价值。
彭教授首先分享了华大引进的MRD检测技术-Signatera在2021年发表于JCO Precision Oncology的针对晚期肠癌的临床研究结果:ctDNA (Signatera) 检测可以用于术后的预后预测,并且该研究对比了ctDNA (Signatera)、ddPCR、CEA不同检测技术在复发监测的表现,ctDNA (Signatera) 检测复发灵敏度达84.6%,显著优于ddPCR (灵敏度:38.4%) 和CEA (灵敏度:46%)。彭教授还分享了多项针对肠癌肝转移患者ctDNA动态监测的研究,手术后、治疗结束后ctDNA检测都具有预后价值,并且治疗过程中的ctDNA水平变化也可提示治疗疗效。
彭教授还分享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一例直肠癌肝转移患者ctDNA监测的真实案例。
该患者在术前、术后、辅助化疗后及随访观察期进行了连续的华见微®监测,患者在术后7月检测显示阳性,基于ctDNA结果,将影像学随访时间缩短为每2个月一次,在术后13月时影像学发现肝内复发,并且是一个可切除的肝肿瘤,随后对患者进行了转移灶切除,术后患者达到了无疾病状态 (NED),且持续两次ctDNA检测均为阴性。
由此可见,基于ctDNA阳性结果来调整临床随访复查策略,可为患者及时争取二次手术的机会,从而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机会。
最后,彭教授表示,肠癌肝转移手术后ctDNA持续阴性是长期生存的重要参考标志物之一,手术后ctDNA检测有助于临床选择辅助化疗及化疗方案,肝转移复发后ctDNA的分子改变有助于发现耐药克隆并及时更改化疗方案,影像学NED联合血液学ctDNA改变或可更精准预测预后及选择合适的术后治疗。
杨欣荣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杨教授分享了一例采用华见微®检测对晚期肝癌患者进行术后复发监测的真实案例。
患者在术后第2次检测时显示ctDNA阳性,并且在后续的检测中ctDNA呈现上升的趋势,提示患者存在分子水平肿瘤残留,且疾病在进展中,随后,临床发现肿瘤的复发转移。华见微®比影像学提前6个月发现肿瘤的复发转移。华见微®肿瘤MRD定制化检测有助于实现精准治疗和疗效监测,开启肝癌精准治疗新模式。
结语
华见微®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更早预警复发已获得临床的广泛认可。未来,华大基因也将继续与临床专家一道,推动MRD检测成为肿瘤临床诊疗的新工具,守护患者健康,践行“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愿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