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不仅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也蕴藏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这些药用植物不仅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资源,2025年“回乡看齐鲁”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药韵风华队”开展了调研黄河流域药用植物资源的专项活动。该活动旨在通过调研黄河流域的药用植物资源、考察道地药材、传承本草文化,并结合科学家精神的走访,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黄河流域药用植物资源的调研
黄河流域地域广阔,气候多样,孕育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菊花、瞿麦、红花、益母草等药用植物在这一区域广泛分布。这些植物不仅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还在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全面、系统地收集黄河流域药用植物的信息,团队成员分赴该区域开展调查工作。
图为济南市天桥区黄河岸边调研场景
在调查过程中,团队综合运用了多种科学方法。首先,通过实地样方调查,获取第一手的植物生态数据,了解植物的分布、数量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其次,团队通过文献查阅,广泛收集前人的研究成果,确保调研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此外,团队还积极咨询当地的林业与农业部门,汲取专业领域的地方经验与信息。最后,团队运用了线上文献调查法以及分类整理法,对黄河流域的中药材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生长环境药材名称蒲公英马齿苋黄花婆罗门参
土壤对土壤的适应能力较强,不苛求土壤肥力和质地,无论是肥沃的田地,还是贫瘠的路边、废弃的荒地等都能生长。但蒲公英偏爱排水良好的土壤,在这样的土壤环境中,其根系能够更好地呼吸和吸收养分。偏好排水良好、土壤疏松的环境,最适宜的土壤是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土壤。这样的土壤有利于马齿苋根系的生长和呼吸,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生长基础。适合生长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中。这种土壤质地疏松,透气性和排水性良好,有利于其肉质根的生长和发育,可避免出现歧根、裂根等畸形根现象。若土壤瘠薄板结或多粗石瓦砾,则容易导致品质低劣。
光照作为一种喜光植物,蒲公英需要充足的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以促进生长和开花。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蒲公英的生长更为茂盛,花朵也更加鲜艳。充足的光照还有利于蒲公英种子的成熟和传播。马齿苋是喜阳植物,需要充足的光照来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马齿苋的叶片会更加肥厚,色泽更加鲜艳,生长速度也会加快。黄花婆罗门参为喜光植物,充足的光照对其生长非常重要。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植株能够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养分,促进植株的生长和肉质根的膨大,使植株生长健壮。
水源蒲公英对水分有一定的需求,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其根系能更有效地吸收水分和养分,支持植株的生长发育。既可以在稍湿润的环境中生长,也能在短期干旱的环境中存活,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马齿苋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能够在干旱的气候中生存,但在生长期间也需要适量的水分。土壤过于干旱会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小变厚;而水分过多,土壤积水,则容易引起根部腐烂。黄花婆罗门参较耐干旱,但在肉质根膨大期需要较多的水分,此时土壤湿度要求维持65%-80%。在生长过程中,既不能让土壤过于干旱,影响肉质根的膨大,也不能积水,否则容易导致根部腐烂。
表为团队总结的部分药材生长环境情况
二、道地药材的考察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实地考察了长清区神秀谷中药种植基地,该基地自2015年由山东迅达康生物科技集团开发,面积达5000余亩。种植品种丰富,涵盖木本、林下、水浇田大宗及特色引进药材。采用“幸福农法”等多种种植模式,遵循六不用原则,以 “公司+农户+基地+科技” 带动周边发展。基地配套设施完善,不仅有行车道、步行道等基础建设,还建有生态大棚。其以多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与本校山东中医药大学合作科研,并依托周边文化发展旅游,已成为全省第一批 “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基地”,入选多项文旅项目。
图为基地负责人梁先生向团队讲解基地发展
由于天气寒冷,大多数植物药材并不在生长期,所以基地负责人梁先生主要带领团队参观了温室大棚中的如铁皮石斛和引进种植的台湾长果桑种植情况。
图为负责人讲解长果桑种植经验
台湾长果桑并非北方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桑葚品种,它是从台湾引种而来。与马山上野生的圆而短的桑葚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台湾长果桑果实形态细长,数量繁多,且糖分含量颇高,不仅适合鲜食,还具备一定药用价值。其成熟果实品质优良,叶片硕大,形同手掌。在冬季,为保证台湾长果桑等作物的生长,温室大棚采用设施栽培技术,土壤选用经过腐熟的羊粪球作为农家肥,并且在夜间用风机加热保温精心维护室内温度在27℃左右。园区秉持“幸福农法”进行生产,全程不使用农药。然而,这也导致产品易受病虫危害,温室中最主要的便是蚂蚁。由于果实糖度高,易吸引蚂蚁爬上树,工作人员便采用在树干缠绕双面胶的方式,阻断蚂蚁行动。
图为温室种植的长果桑
玻璃温室铁皮石斛,主要采收茎段与叶片,用于加工食品或榨汁,茎段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其生长需高湿,湿度不低于60%、适宜温度在-2℃到40℃,否则停长及低光暗光环境。因玻璃温室保温不佳,冬季需加盖黑色塑料膜,夏季撤掉保温设施并使用遮阳网,遮阳网可降光照与室温。虽要求水的钙镁含量高、硬度高,但不宜长期浇灌。苗床由中柱皮与腐熟羊粪球构成,便于管理喷水,为植株提供养分与根系附着。在铁皮石斛原生栖息地中,气生根附于枯木或峭壁石头,上覆苔藓助其保湿附着。北方仿生环境与南方高湿环境有别,需人为固定,成活率较低。
图为负责人讲解温室铁皮石斛种植
图为模拟铁皮石斛野生种植
三、本草文化的传承
在深入调研过程中,团队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积极走访黄河流域当地多位德高望重的民间老中医。通过与这些老中医深入交流,了解药用植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像金银花就流传着“金花与银花”救助百姓的动人故事。同时,团队悉心收集医师们口传心授的宝贵单方验方,这些单方验方作为中医药学的关键构成,凝聚着民间智慧的结晶。团队经细致收集与系统整理,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保护积累了珍贵资料。
为深度探究黄河流域药用植物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团队成员频繁穿梭于省市级图书馆,那里珍藏着《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古代本草典籍,以及诸多记录地方特色药用植物的方志、医案等丰富文献资料。通过对这些文献系统梳理,团队致力于清晰呈现药用植物历史记载的演变轨迹。从药用植物的起源,如远古时期人们对艾草的初步认知,到各朝代的发展,如唐代对地黄应用的拓展,再到不同历史阶段的应用特点与变化,团队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医学智慧与文化价值。这些文献不仅详实记录了药用植物的药用功效,还真实反映了中医药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革,为中医药学的后续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坚实科学依据。
四、科学家精神的走访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还参观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博物馆和济南市历城区的宏济堂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不仅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研究的重要阵地,也是中医药历史记忆的载体。
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博物馆,又名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全面展现中医药文化魅力。馆内收藏大量历史文物与古籍,古代医疗器具琳琅满目,针灸铜人精准标注穴位,见证针灸学辉煌;砭石、陶制火罐等,展现中医外治起源。中医药古籍涵盖经典复刻与山东本地医家著作,如《黄帝内经》等经典传承千年智慧。还有许多药材标本与实物同样精彩,有各类腊叶、浸制标本,让常见的柴胡、珍稀的雪莲等药材形态清晰呈现。道地药材实物中,东阿阿胶以独特工艺、优质驴皮制成,是山东中药炮制传承的典范;莱阳沙参则尽显山东地域药材特色。二者相辅相成,铺就一条了解中医药发展脉络与文化内涵的路径,让人领略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
图为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大堂
图为馆内陈列的部分中草药
宏济堂博物馆是山东省一家集药材销售、传统中医验方治疗、传统明细中药养生、中医药知识普及、中医药古迹文物展示、中医药历史文化介绍于一体的综合性专题博物馆。它与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不同的是,它以独特的视角聚焦于近现代中医药企业的发展轨迹,是中医药在时代变迁中坚守传统、开拓创新的生动见证。
图为宏济堂博物馆内
在参观宏济堂博物馆的过程中,着重对馆内诸多核心展陈进行深入探究。馆内精心陈列的中医名家古籍,如《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皆是中医药学发展历程中的璀璨明珠,还陈列众多牌匾与证书,1915 年宏济堂阿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相关物件,彰显其国际影响力。对于中药材在病症治疗中的关键应用及独特治疗手段,通过实物、案例与多媒体展示,全方位呈现其辩证施治的精妙。人体脏腑图以精准的绘制,为中医基础理论阐释提供直观依据。医馆诊疗场景的逼真复原,生动再现往昔诊疗风貌。而制作药物的过程与工具展示,从传统工具到早期现代工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宏济堂制药的匠心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参与模拟医馆诊疗
图为团队成员观察古籍
结语
通过本次专项活动,团队对黄河流域药用植物资源展开深入调研,全面考察道地药材的种植技艺、加工工艺,系统梳理本草文化的历史脉络。从远古对药用植物的初步认知,到现代科学研究下的开发利用,各个阶段皆有涉猎。此次活动意义重大,不仅为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合理利用资源,推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亦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弘扬添砖加瓦,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彰显其独特价值与魅力。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