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屁股决定脑袋。
02
有些话有的人如鲠在喉,但都知道不能说。
我来捅窗户纸。
“这世上每天有那么多人猝死。公司大了,好几万/几十万人。这是个概率问题,你明白我意思吧?”
03
不能这么想问题。
持股者这么想还倒罢了,企业方千万不能这么想问题。
不是冷血的事。
你一旦接受了这种思路,紧跟着出现的就是“运气不好”、“个别情况”、“死者心理/身体本身就有病”。
最后归结为一句话:“企业没有问题”。
然后顺理成章地把所有的思路都聚焦到如何应付媒体和舆论上了。
第一,很难应付成功。
情绪是附着在问题之上的。
不解决问题,是很难单独解决情绪的。
第二,耽误时间。
发烧不去看病,只想着物理退烧。
下次再烧起来保不齐人就没了。
目前许多大公司,公关和业务/组织部门是完全不挨着的两条线。指挥权没有很正常,问题是建议权也没有,擦好屁股就得了。
有时候公关惨就惨在这。
04
赤裸裸的生死面前,人都是很脆弱的。
你没法接受自己在替一个“吃人”的公司卖命,更没法接受自己就是“吃人怪兽”的一部分。
但这就是你的事业。
你能怎么办?
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里,把锅推给概率,推给社会,推给死者本身。
这种选择很有诱惑力。
2004年,陈天桥登上中国首富,网游尚不像今天这样被大众所接受理解,很多人骂他是电子海洛因毒贩。
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
《传奇》玩家玩游戏通宵致死,玩家因为游戏道具被删跑去盛大楼里自焚,铺天盖地的非议让陈天桥高度痛苦,几乎每晚都睡不着觉,常有濒死感。
一个人,一辈子死一次就够难受了。两个月,我几乎每天晚上死一次。
然后呢?
他招了一千多工程师,用翻倍的工资从华为、微软挖人,做盛大盒子,搞盛大创新院,做脑科学研究,做“更有意义的事”,要“彻底解决疼痛和死亡的问题。”
再然后呢?
再然后你们都知道了。
面对生死拷问,有人往下走,主动去麻痹钝化感知,混过去。
陈天桥往上走,不干了,放弃了,绕过去。
但这就是你的事业啊。
直面缺陷,直面近似于无解的难题,需要的不是道德,是勇气。
05
偶然性与必然性。
猝死是偶然的。
一家企业,人数足够大,做得足够久,员工猝死恐怕就是必然的。
阿里,腾讯,华为,大疆、脸书,微软,特斯拉......
猝死和自杀的新闻比比皆是,甚至有人留下遗书直言“公司把我逼死了”。
血淋淋的现实摆在那里,企业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
具体来看,在“力求每一位员工心理和身体都健康”的总目标下,面对潜在意外,企业有三个环节要做足准备。
第一,检测。
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抓手,包括但不限于定期调研,开放沟通渠道,保持沟通顺畅等。
关于每个岗位的工作强度、工作氛围、工作成就感等多个维度,组织上要做到心中有数。
除了传统的组织形态,也可加强相应的科技的应用。
比如工作时间内,在尊重员工个人意志的前提下推广健康手环的应用,通过大数据模型的建立,进行更加敏捷高效的数据采集与风险预警。
第二,预防。
对高危岗位从业者履行告知义务,提高员工个人警惕。
对猝死先发症状进行科普,鼓励自查预防。
一如B站在回应公告中说的那样,“加强体检,成立全天候健康咨询室。”
以及对心理、身体确实有重大隐患的同事进行开除——丢工作总比丢命强,况且还有赔付的补偿金。
第三,善后。
这是所有人都不希望来的环节,但也是必须要有的环节。
说得功利一点,猝死发生后,有的闹大了,有的没闹大,关键就在于这一环节的完善性。
该环节中主要粗略分为“经济赔偿”与“情感支持”。
经济赔偿相对简单,除了企业自身的赔付之外(法律的工伤界定,企业自身的自觉补偿),建议企业在信息透明的前提下,强制给高危岗位上的每一位员工购买重疾险、意外险。
情感支撑则相对复杂,要点包括但不限于:
与家属联系的响应速度,第一负责人的明确,高级领导的现场慰问。
这些都应该提前落实到制度里。
此次B站事件发生后,由于其沟通和善后工作的混乱,给死者家属带来了巨大的二次伤害,某种程度上直接形成了舆论发酵的导火索(表妹于微博发文)。
除了这些基本的底线要求之外,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在死亡意义,价值评价,被记得,被尊重,被看见等多个维度进行情感支撑。
06
公开信息我们了解到,事故发生于2月4日,紧跟着两天周末。
宣称为死者家属的网友于2月7日公开声讨,同一天B站给出第一封公告回应。
2月8日,舆情大规模蔓延发酵,开始第一次登上各平台的热搜热榜。
当日,美股股价大涨7%。
随后B站进一步给出二次回应,股价翌日进一步收涨6.65%。
我们都知道,股价的涨跌是N个因素多维叠加产出单一结果的混沌系统,因此这里我们绝不做因果论断,只是简单探讨一下市场情绪,以及部分的逻辑推演。
出现这种结果,我们认为背后存在有两种认知。
一直以来,在资本市场眼中,B站,以及其他社区类互联网平台,相比于电商、游戏等其他同类行业,都不够“高效”,过于“佛系”,“奋斗精神不足”。
这既是调研观察得到的直接感受,也是行业特性不同所产生的客观结果。
(相比于电商等强运营业务,社区类平台更多需要激发保护用户本身的创作表达欲,这便导致了快速发展阶段平台会采用相对宽松,乃至放养式的运营策略,进而为整个公司的佛系氛围打下基调。)
加班致死,从侧面弱化了上述印象。
另一方面,正如我们此前所说,几乎每一家“大企业”都有过猝死乃至自杀的情况,资本市场可能并不认为这会影响到B站的估值逻辑。
一正一反,使得猝死事件并没有在资本市场上引发太多的负面效应。
07
我个人认为这两点均属误判,以下为论述过程。
对企业估值来说,猝死本身或许真的不能影响其核心逻辑。
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B站对于此意外的应对方式应对策略,让我们看到了其组织结构上的高度不成熟,进而让人们开始怀疑,该企业面对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是否需要重估?
从死亡到舆论发酵中间整整相隔三天,时间不能说不宽裕。
但B站表现出来的情况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家千亿市值的大公司。
在事情闹大之前,整个企业面对这一意外仿佛直接瘫痪。
面对明确需要接手应对的突发任务,在家属方面主动与企业联系的情况下,中层干部,直接领导依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责任心,缺乏承担(善后事宜)的勇气,没能表现出相应的决策能力。
而整个企业系统,在面对明确的意外挑战时,也实实在在地向外界展示了B站的反应速度,整整三天时间企业依然没能调整过来步伐。
最前线的人拍不了板,不敢拍板,也没有权限拍板。
事情发生后下情上达通道堵塞,整整三天找不到可以拍板的人,整个过程是谁在装死,谁在延误?
面对突发情况手永远比脑子快。处理回应过程中无法让人感知到存在统一一致的企业认识,甚至出现前后矛盾。
面对猝死如此(2022年),无职转生事件如此(2021年),FGO炎上事件亦如此(2018年),这种处理意外能力的拉胯从过去到现在没有一点长进。
那么在“突发意外频出”的电商领域,游戏领域,我们又该如何保持对其开拓的期待?
此外,我们还应该客观评估这一事件给B站带来的品牌形象冲击。
众所周知,B站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低姿态,自嘲,卖萌的品牌形象,常常以“小破站”自居。这与前述其他大厂又有着本质不同。
此番争议出现后,未来再采用此类营销方式时,公众将如何看待?
这吃的还是西瓜吗?
再来看第二点:加班致死与奋斗精神。
关于此我只想说一件事:审核员是一个毫无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工种,与外卖骑手,电话客服等基础服务岗没有任何区别。
“加班致死→企业利好”这种认知逻辑,它不仅没有人性,同时也没有脑子。
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流水线作业式的员工即使被累死,他对企业效能的提升都是微乎其微的。
这跟运营、产品、程序员被累死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低效能工种领域,起决定性作用的已经不再是企业能最大化压榨出多少“人效比”,而是组织流程优化,科技生产力辅助的加持替代。
除了我们都知道的AI辅助审查之外,企业在传统领域所能做的模式创新也非常多。
比如尽量挖掘用户的自治能力。鼓励用户之间的监督举报,“点踩”按钮的利用与申诉渠道的配合,以及知乎采用的“裁决大厅”等。
再比如对影响力极弱的内容进行抓大放小。采用审核后置的方式,在曝光量达到一定量级再时进行审核。
最重要的是,搞清楚审核的目的是什么。
2018年4月,快手、火山相继被整改、约谈。4月10日,内涵段子被永久关停。
同年7月22日,央视新闻因低俗动漫内容点名批评B站等网站和App,指出B站一些动漫涉及乱伦等内容。
正是在那一年,整个内容审核行业迎来大扩招,直到今天。
结果呢?
好一点,但仅仅是好了“一点点”。
这其中的问题,恐怕不是无脑堆审核团队就能抗住的。
在容易的地方层层加码,表明自己的决心忠心,在真正需要深度整改,花大力气的领域装聋作哑。
这种问题,不仅仅是互联网企业。
可悲的是,他们只看到了整改阵痛,没看到“整改红利”。
大势不可违,清朗健康的互联网环境不仅仅是当局诉求,更是全体互联网网民的孜孜渴望,与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密切相关。
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社会价值。
有的企业只把它当做负面的运维“成本”去应付,而有的企业则把它当做未来的竞争力来打造。
一念之差,终会在时间的势能下拉扯到天差地别。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财经琦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