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胸痛中心大会·千县工程胸痛中心建设论坛纪实
2022年7月8日~10日,第十一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作为我国胸痛中心领域里的最高学术平台,为响应国家政策要求,按时、保质实现“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目标。本届大会重点开设“千县工程胸痛中心论坛”,从“千县工程”强化协同,实现心内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邀请到不同角色、不同地域的参与者于会上畅所欲言、交流共进。
论坛上,老年医学学会数字诊疗分会委员、原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办公室执行主任李冬梅女士就“县域急救网络建设范畴与思考”与会开展话题分享。
QUESTION
县域急救网络体系的建设要素有哪些?
急救网络庞杂,如何有效地建设与管理?
县域急救网络体系协同组织建设的创新思路是什么?
让我们跟随李冬梅女士的分享,一起思考探寻,创新聚力“千县工程”,做好县域居民健康“守门人”。
李冬梅:“县域急救网络建设范畴与思考”
01县域急救网络建设范畴的认知和理解
自2021年以来,国家卫健委陆续发布重要文件,以明确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等工作目标。而考虑到各地的基础和差异并不相同,故政策往往宏观而具有弹性,需更深层次地领会、关联、解构。透过政策文件,以及结合去年12月份发表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上的《中国县区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规范专家共识》,由此提炼出8个关键要素,即:(如图)
由此可见,急诊急救“五大中心”作为建设内核,其建设过程中的外部支撑非常重要。须有网络体系作为外围支撑点,这就呈现出一个清晰的画面,县域急救网络建设范畴与目标应包括:县域急救体系实现网络化、急救交互工具定制化、救治水平达到同质化、医疗数据达到信息化以及质控管理实现智能化。
02急救网络庞杂,如何有效建设与管理?
试想,建设区域急救网络,五大专病分别构建五套不同的数据记录和质控分析系统,是否合理?对院前急救中心使用五套系统实施院前院内衔接交互、转运对接是否可行?对于院内急诊操作五套系统是否适用?对于院内质控部门,运用五套相对独立的质控管理工具是否现实?
有没有一种可能,用一个平台撬动县域急救网络体系建设目标实现?
·北京市三个“一”工程:做出有价值的探索
·2022年“急救绿道平台助力五大中心建设模式”在青岛实施
“急救绿道助力五大中心建设”成为青岛市2022年第12件市办实事项目,助力青岛市急诊急救效率提升和降低急救死亡率。同时,建立急诊急救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的举措为山东省首例。
所以在科技创新的今天,县域急救网络建设体系亟需一个统一的平台,结合五大中心全病种。同时实现救治网络内部的互联互通、信息化的数据记录和传输、急救人员间实时交互的沟通,最后实现智能的数据分析和质控报告,促进整体急救网络建设目标实现。
03从管理迈向治理:理念的转变
急救行为并非我们门诊看病的模式,它的本质是一项团队运动,而且是跨单位、跨组织、跨部门之间的协作性共治。
除了不断优化院前院内急救绿道的流程,管理者还需转变思路。由管理迈向治理,赋能急救各角色,使其主动参与到协同救治的过程中。同时运用高效的工具,促进组织间制度的匹配、流程的衔接、任务的协同、信息的共享、时间的关联、效率的传导等,由此使质控颗粒度更加细化。
04如何强化协同组织建设?
完善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机制,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在现有工作流程中形成构建急救小组的概念。《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曾指出:“救治小组”“多部门技术团队”等关键词。《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也指出“跨组织协作”目标的关键词:“衔接机制”“一体化”。那么,如何促进急救小组成员都在“事件激活状态”,快速衔接响应、就位?
创新思路:云小组
在探索实践中,李冬梅女士发现关于县域急救网络体系的建设,须有基础体系做平台支撑,从而实现多角色间的互联互通。同时采用云小组定制化实时交互的模式,提高协同救治效率。最终通过实时采集数据反映实际质控,使管理颗粒度更细化。
县域医院各个重点专科的建设,乃至医院等级的提升都离不开信息化。若应用统一的工具,则临床医护可不必受困于传统模式,而是利用信息化推动县域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医院信息系统连接贯通。通过连接不同急救场景下的所有团队、急救医护及不同组织,减少院前周转时间,缩短危重症监护患者的治疗时间以及医疗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让拯救更有效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