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截至7月20日晚8点,已有39家科创板公司发布了2022上半年包括预告、快报等在内的业绩数据,其中,33家公司业绩实现增长、扭亏或减亏,多家公司净利润有望实现翻倍增长,交出不俗的上半年“答卷”,彰显科创板茁壮成长的澎湃动能。对此,恒昌宏观经济研究室指出,时至今日,科创板已平稳运行三周年,并成为资本市场支持创新驱动战略的主战场,与之相伴的是,一批科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硬科技”投资时代的创新红利也将随之到来。
近年来,作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科创板公司整体业绩始终保持较快增长。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437家,总市值超过5万亿元,IPO募集资金总额达6,348.34亿元,而同期A股整体募资规模约1.9万亿元,科创板占据三分之一。2019年至2021年,科创板上市公司总体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36.73亿元、556.33亿元、993.07亿元,整体盈利质量逐年攀升。一大批代表经济转型方向、具有“硬科技”属性的企业,成为撬动中国科技创新的新“支点”,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正因如此,不久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关于上证180、上证380等指数定期调整结果的公告,进一步增加科创板样本占比,更好地反映中国经济结构变化。调整后,两个指数分别拥有12只、39只科创板证券样本。更多的科创板样本纳入主流指数意味着将有更多资金进行配置,从而推动科技类企业的融资发展。参考美国市场,近年来,科技股投资受到美股市场追捧,中长线资金倾向于选择配置大市值、成长性好、业绩具有持续性的公司,推动龙头公司不断做大做强,高科技产业和美股市场之间实现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目前,国家积极引导资本市场为科技产业发展服务,为创新型企业服务,其背后动因是科技创新,已不是中国经济实现长期高质量发展的一道选择题,而是时代必答题。从不同市场、板块所支持的行业来看,无论是科创板的“硬科技”,创业板的“三创四新”,还是“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北交所,侧重的重合项都是科技创新。无论从政策支持还是市场运行情况来看,资本市场都将逐渐“科技化”,科技创新成为IPO主流。
从国家政策层面看,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此外,2022年4月9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就资本市场改革重点内容发表讲话时表示,“证监会将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基础制度对科技创新的适配性,发挥好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支持创新的战略性作用,完善债券市场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机制,推动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
从市场运行层面看,“硬科技”的新动能引领作用持续显现。据《人民日报》报道,2022上半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保持快速发展,增加值同比增长9.6%,增速高于制造业增加值6.8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不仅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更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单晶硅、多晶硅、光伏电池等产品产量二季度分别同比增长61.3%、50.6%、30.4%,较一季度分别加快37.3、13.0、6.1个百分点。此外,通过组织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工程试点,中国各地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也正在加速形成。
从募资规模层面看,Wind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科创板募资总额为1,155.56亿元,而去年同期募资总额则为708.27亿元,同比增长63.15%,特别是以半导体、芯片为代表的硬科技企业上市活跃,推高了科创板筹资额,展现了资本市场对于科技创新的持续看好。以坤元资产FOF生态圈企业、国内“硬科技”代表云从科技为例,5月27日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后,其成为A股市场最年轻的“AI第一股”,当日收盘21.40元,涨幅39.23%。云从科技成功上市,将为其他等待上市的AI新基建企业带来一道曙光。未来,这些企业将获得持续的现金流注入,从而推进企业产品以及服务的持续发展和升级,迎来科技中国的黄金时代。
就此,恒昌宏观经济研究室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IPO盛宴之下,投资机构更关注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及企业业绩的成长性,挖掘优秀的投资标的,分享企业在一、二级市场的成长红利。与此同时,VC/PE机构也将投资提前到更早的种子阶段,“投早、投小、投新、投长”投资策略更受青睐。
当下,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在2021年也已达到1.25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所设定的高收入国家门槛,中国社会发展将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型。要实现这样的转型跨越,科技创新已成为时代的确定性。恒昌宏观经济研究室表示,展望未来,投资者只有紧抓中国“硬科技”创新发展的时代机遇,才能捕捉到稀缺的投资机会,同时以资本的力量推动创新产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时代同行者共同见证中国“硬科技”崛起带来的可持续创新红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