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科技大学华夏拾遗京乐韶风调研实践团于2022年7月29日在北京天坛专访“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传承人”王玲老师,参观了神乐署宣教中心,了解了神乐署在近现代的发展变革,探寻了中和韶乐在时代发展中的新路径。
中和韶乐源于中国古代雅乐,又名郊庙乐,是一种将礼、乐、歌、舞融为一体的典礼音乐。它是明清两朝举行祭祀、朝会等活动所使用的音乐,风格庄严典雅,源远流长。天坛神乐署位于天坛外坛西部,是培训皇家祭祀乐舞生和演练祭祀乐舞之地。清朝灭亡后,中和韶乐归于沉寂,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中和韶乐逐渐复苏,神乐署也修复完成。目前,中和韶乐已经获批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在当下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22,仲夏启航,北京科技大学华夏拾遗京乐韶风调研实践队志愿守护中和韶乐,守护历史,守护华夏正声。
7月29日,队员们有幸采访到了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主任、雅乐团团长、副研究馆员——“北京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传承人王玲老师,聆听王老师与中和韶乐之间的故事。在王玲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神乐署宣教中心,欣赏了丰富多样的韶乐乐器和神乐署文创,了解了中和韶乐的传承现状。王玲老师自2003年开始从事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的研究、传承、展示和文化推广工作,她曾设立礼乐天坛、走近中和韶乐等青少年科普项目活动,也曾带领团队赴全国各地进行转场演出,更是带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和韶乐周游法国、比利时等国家,举行中和韶乐专场音乐会,进行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推动着古老的中华文明逐渐走向世界的舞台。
图为王玲老师在宣教中心的工作台
自1997年从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历史系毕业,王玲老师成为天坛公园服务一线岗位上的首位大学生。在从不认识柷、敔等韶乐乐器到“穿上工装能讲解,换上戏服能登台”的漫长转变中,她和她的同事们翻阅无数典籍、文献,把天书般的古乐谱翻译成五线谱、简谱;花费一年时间,亲手试验复原买不到的原汁原味的古乐器;一边聘请清史专家、古建专家、宫廷舞专家以及资深音乐家来指导工作,一边外出取经,组建起了一支每个人都身兼数职、面面俱到的神乐署队伍。王玲老师付出了几十年的心血,将在天坛神乐署的舞台重现中和韶乐的演奏当作了自己的毕生追求。
关于中和韶乐的传承,王玲老师认为,把中和韶乐从遥远的历史书卷中延续下来,需要让传统的音乐以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来展示,比如神乐署曾用韶乐乐器演奏《花好月圆》《茉莉花》等被大众所熟知的曲目,让观众们从“不爱听”“听不懂”渐渐变成了“熟知中和韶乐”。此外,让韶乐文化活起来,也需要吸引更多年轻人更多的走进天坛神乐署的文化遗迹,用立体化、多元化的形式打通巍巍史册与现代生活的界限。王玲老师说,推动着她一路走到现在的,是对于中和韶乐的热爱,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而在守护非遗的工作道路上,个人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富足,就是她最大的收获。最后,王玲老师坦言,中和韶乐的传承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雅乐复鸣的道路也同样是时代的选择,对于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将以怎样的方式迎接历史的下一个六百年,大家充满希望,拭目以待。
前人曾照我,我照后来者。我们相信,今日,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的漫漫文化传承之路,只是一个开始。王玲老师对中和韶乐传统文化的坚守和执着深深打动了队员们,让队员们不仅体会到了中和韶乐的艺术内涵,也感受到了传承人在保护、传承韶乐时的不易与艰辛,更加坚定了守护非遗文化,传承华夏正声的实践初心。
图为实践队采访中和韶乐传承人王玲老师的合影
(通讯员张佳鑫 田章成 王佳怡)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