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诗行,文脉宣州”青春兴宣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三下乡实践活动
7月中旬,合肥工业大学“寻梦诗行,文脉宣州”青春兴宣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为探究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传播途径以及文旅产业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积极响应“十四五”传承传统诗词文化规划,先后奔赴泾县桃花潭和宣州区敬亭山、谢朓楼,团队由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成员组成,在指导老师王冉的带领下进行了参观调研。
沐桃潭之清丽,咏山水之幽香
山光水色,翠峦倒映,团队有幸采访到了桃花潭的负责人姚经理,就桃花潭园区建设以及文化传承进行了一个短暂的交流。通过和姚经理的沟通,团队了解到目前仍需从基础设备建设以及区域环境整治两方面来提升村落景区的发展,以软件硬件的双重提升来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图为实践团队在桃花潭景区入口处合影。
除此之外,景区还进行了扶贫与旅游相结合的竹筏及龙舟项目来帮助当地发展、吸引游客观光。通过龙舟项目来发展当地特色——龙舟赛,传承当地传统文化、提升百姓参与度,让龙舟成为桃花潭的招牌之一。桃花潭景区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需要深刻挖掘,以多种渠道形式去呈现,了解其文化底蕴。负责方对于文化的呈现也尤为关注,计划在未来通过人工讲解和语音导游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游客理解当地文化,并且通过演绎的形式来展现景区的文化故事,让项目更加丰富多样,贴近大众的生活,以众多文创产品的形式让桃花潭文化走入各地百姓的家中。
与负责人的交流,让团队对于桃花潭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对桃花潭目前的境况和未来的发展机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桃花潭背靠优秀丰富的历史诗文资源,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景区活动,打造旅游名片,从而推动桃花潭的建设发展。
图为实践团队在桃花潭岸边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
随着讲解员前往桃花潭核心区域踏歌古岸,临江观霞,见澄泓苍霭,江岸依旧在,不见当年人,团队成员登上踏歌岸阁,一览渡口景致。唐天宝年间,著名诗人李白受本地豪士汪伦邀约畅游桃花潭,临别时特作《赠汪伦》诗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为桃花潭带来了巨大效益,历代文人名仕游踵不绝,至今仍有很多各地游客寻着诗篇,跟随李白足迹前往桃花潭一览当年风光,而豪士汪伦一生也心系桃花潭,最后长眠于此。为纪念此段佳话,近年建怀仙阁于西岸,汪伦墓也迁至其侧,当地人民为感谢汪伦为当地带来的效应,以三品官员的级别将其下葬。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踏歌古岸眺望桃花潭。
桃花潭景区同时也开发延伸了不少特色活动,比如龙舟项目、竹筏漂流等等,沿途的路上也能看到各式各样的传统龙舟,进一步发扬传统文化,发展旅游经济,带动当地经济。
从桃花潭景区的一草一木可见其历史背景和诗歌文化之深厚,加之山环水绕,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古色古香,皖韵犹存的徽派建筑,当地政府和企业更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优秀资源打造一张闪亮的旅游名片。
探敬亭之美,品诗山之韵
为进一步了解敬亭山的文化脉络,研究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实践团队成员亲自登上敬亭山,于峻秀山峰、缭绕云雾之间,踏寻诗人足迹;踏入太白楼,探访广教寺,认真拜读古典诗篇,切实感受敬亭山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成员对周围游客进行随机采访,以此调查敬亭山文化的传播程度,并向游客讲解介绍了相关的诗词典故,希冀为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敬亭山发放问卷。
谈及敬亭山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必然绕不开一个人,她就是敬亭山文化的“推广大使”,现任敬亭山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的徐蘅苹。为进一步了解敬亭山的文化脉络,研究新时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团队成员和徐主任进行了简短的访谈。
中国大地,气象万千,名山大川不胜枚举,但为什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江南诗山”之美誉又是从何而来?徐主任循着历代诗人们的足迹,如谢朓、李白、白居易、杜牧、苏辙、韩愈、黄庭坚等等,向团队成员介绍了敬亭山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她指出,敬亭山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由此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与价值观念。
接着,徐主任对敬亭山的文化遗存作了简单介绍,并提到了“场景化”的概念,也分享了许多景区在营造诗歌氛围,打造诗文化空间上所做的努力,比如扫码即听的语音导览服务,像太白独坐楼、韩愈文化园这样的文化场馆。此外,主任还说到了一些特色文创设计。比如在疫情期间,国家大力提倡使用公筷。针对此般情况,景区推出了文创产品“诗箸”,也就是印有诗句的筷子。这样一来,便把诗歌元素融入了生活场景,增加了生动与趣味性。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相通共生,谈及与其他景区的联动举措,徐主任介绍道之前曾与其他景区联合推出过“唐诗之旅”旅游计划,也和上海的一些书院有着合作关系。她说道:“这样的旅游活动会给大家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对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感受。因为我觉得诗歌呢,应该说是中国人的文化经,它其实一直在我们的血脉里流淌。怎么来分辨一个中国人,就要看他会不会唐诗了。”
主题文化活动也是敬亭山景区的一大亮点。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景区会举办敬亭山民俗文化旅游月活动。“有一年,一位著名诗人李笠,她来敬亭山写下了《最后的李白》。这首诗后来被谱写成歌,由黄龄演唱,热度很高,播放当天,点击量达到了两百多万。这也是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的一种尝试。”当问及景区目前的发展方向时,徐主任告诉团队成员,景区正把“研学”作为敬亭山旅游的重点,打造研学基地,也与长三角一些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协同宣城的文房四宝产业,做出了一些将诗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不管怎样,对诗歌的热爱是来敬亭山研学不变的主题。”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采访徐蘅苹主任。
最后,徐主任也直面了敬亭山景区“叫好不叫座”的问题,她坦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敬亭山的开发与建设状况其实是相对滞后,同历史名声不相匹配的。但同时,她对敬亭山的未来仍充满希望,她相信随着大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喜欢,越来越热爱,敬亭山也会更多地走进大众视野。
观谢朓之高远,品诗人之风骚
谢朓楼位于宣州区,始建于唐代,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也是中国颇负盛名的古代文人谢朓的故居。谢朓是唐末至五代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被誉为"楚辞之祖",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赢得了后世的赞誉。唐代“诗仙”李白曾在此登高望远,俯瞰全宣城之景,游目骋怀,写下千古名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其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足以见得李白对谢朓的称赞之意。
实践团队在专业讲解员卞星琪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谢朓楼内外的各个部分,欣赏了谢朓楼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观看了谢朓的诗歌、书法和绘画作品,了解了谢朓的生平事迹和文化影响。实践团队成员表示,通过考察谢朓楼,他们不仅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风骨和风雅,也对宣城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正如谢朓曾言:“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团队成员在谢朓楼的探访中也领略到了这样的韵味,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璀璨。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参观谢朓楼。
根据卞讲解员的讲述,谢朓楼经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修缮改造过无数次,真迹早已在1937年被日军炸毁,1997年在旧址重建,并于199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谢朓楼不仅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也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每年都有许多游客和文人雅士来到这里,登高远眺,赏景吟诗,感受古代文人的文化风骨。谢朓楼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传承,让人们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和情感的延续。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谢朓楼合影留念。
实践团队表示,他们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能够为宣扬和传承桃花潭、敬亭山和谢朓楼的文化价值做出一些贡献,加速文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进程。他们希望通过这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能为促进文化传承和农村经济发展、城乡交流与融合,以及提升文化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注入新的活力。他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桃花潭、敬亭山和谢朓楼等文化景区将会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文人雅士,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中华与世界、连接自然与人文的桥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