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破晓,东方日出;巨轮巍巍,百川向海。为了更好地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2023年7月1日,南通大学昌荣红色实践团一起探访沙家浜,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忆当年风雪沧桑,学中华英雄的铮铮铁骨,寻民族精神历久弥坚之因。
国危民靡之际,军民严守沙家浜
当小队走到瞻仰广场,便能看到以“郭建光”、“阿庆嫂”形象为主的雕像屹立于广场中央,象征新四军伤病员的柱雕围在周围,诉说着抗战历史的沧桑岁月。依次从旁边走过,触摸着雕像上的起伏,看着军民形象与其文字解说,便能读懂当年沙家浜抗战经历。君可见,群众百姓面对敌人严刑拷打的誓死不屈,君亦可见,新四军伤病员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革命精神,那是他们对党和民族绝对忠诚的气节。如此让人不禁联想到了1937年西南联大青年的热血奋斗,“千秋耻,终将雪,中兴业,需人杰”这首校歌带领着学生在日军炮火呼啸下坚韧不屈。小队成员皆知道,面对无数次的狼烟四起之际与漫无边际的尸横遍野之幕,中华儿女也曾想过畏葸不前但终宁愿忍辱负重也不敢苟且偷生。就如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破釜沉舟将生死置之度外,在呐喊声中成为星星之火汇成燎原之势。
图为团队成员站在“郭建光”、“阿庆嫂”形象为主的雕像前宣誓
国泰民安之代,共同严把法与生活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南通大学昌荣红色实践团在沙家浜重温那段史话之余,也参观了法与生活互动体验馆,学习宪法的四次通过与五次修订,了解中国近百年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法立于上,教泓于下。”国家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位国家宪法日,意在促进全社会人民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能力。听着一旁的讲解,小队成员也开始尝试站在宪法宣誓台前,左手抚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体验宣誓的庄重与威严
图为团队成员站在宪法宣誓台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自国家成立与改革开放以来,在宪法的伴行与保护下,社会不断地进步,百姓对生活中的安全问题也愈发重视。各种图片与旁边的文字解说并不难懂,大家很快便明白,在几十年前,战争曾是对于生命最大的危险,而在散去了硝烟迎来和平的今天,存在于各处的安全隐患则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众所周知,“衣食无忧”对于个人的幸福生活是何其重要,国家重点加强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等,为的就是人民共同追求的健康。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管理
世界变局之时,国家致力乡振兴
看着城市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画面,我们也不能忘记中国人根与魂所在的乡村,就如《乡土中国》里写的那样: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者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的变更。“青山换城抱,绿水绕人家。”沙家浜在一代代更迭中,渐渐褪去了战争带来的低靡,它筑起了面馆酒楼,响起了小桥流水声,却依旧保留了历史的遗迹,让游客在娱乐中揭开当年的战争故事。小队成员走在青石砖上,听橹声咿呀、水车哗啦,看苇叶青青、炊烟飘起......堂前有风起,那风似卷起旧时空里历经百年的时光,兜兜转转地吹动鬓边的碎发,又吹过每个人的额前,深知在大部分人努力向城市发展的时候,要做的不是在纸醉金迷的奢侈中沉沦,也不是在快节奏中迷失方向,而是从一而终,不忘初心,做年年后浪推前浪,看江草江花处处鲜。
图为“乡村振兴”下沙家浜现状(部分)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仍有余温。”而昌荣精神,就是涵养在这沙家浜的余温中。只有真正探访完沙家浜,才知道什么叫作“纸上得来终觉浅”,历史书上的短短几行文字,也许就是曾生活在这里的人的一生,波澜壮阔而青史留名的又有几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又有多少人被其碾碎,成为了乱世硝烟中的一抹灰。“郭建光”、“阿庆嫂”与无数新四军战士的形象,穿越他们的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而在我们面前,还有更高的山更远的路和更多的颠沛流离,但愿每个人都能“冀以尘雾之微补山河,荧烛末光增辉岁月”,迎接波澜壮阔的海和漫天星光,让新青年的光与热如春风吹遍,让中华精神立风雨不动而安如山。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