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与锻炼自身社会实践的基础本领,提升个人文化素养与社会人文关怀能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刺绣工艺碰撞现代科技,魅力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3年7月9日至2023年7月11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
在本次实践过程中,团队选取木垒哈萨克族刺绣为主要调研对象,先后前往了木垒哈萨克族刺绣文化产业园、木垒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木垒博物馆等地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当地刺绣技艺传承人、驻村工作队、村民、商铺店家、文旅局人员的相关介绍,团队成员对哈萨克族刺绣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与了解。
图1 团队成员在刺绣文化产业园内对刺绣技艺传承人进行采访(作者:郑天圣)
作为国家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垒哈萨克族刺绣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底蕴。团队成员在现有的理解基础上,首先在刺绣文化产业园中对各类样式的刺绣工艺品进行参观,明白其基本的制作材料与花纹图案,为深度挖掘哈萨克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奠定基础。根据对产业园区刺绣技艺传承人扎依木汗的口头采访结果,团队得知哈萨克族刺绣制作工艺复杂,图案设计充满民族特色,是哈萨克族居民流传已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品。除了众多精美鲜艳的挎包、毡帽、毯子、丝巾等箱包服饰类的刺绣产品外,团队成员还在园区中发现了带有哈萨克族刺绣特色图案的家具与穿带配件,这有力凸显出刺绣在哈萨克族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普遍性。尽管园区面积不算特别大,但却设有能够对外开放的刺绣产品店、哈萨克族民族特色手工艺品作坊、哈萨克民俗文化博物馆等参观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销宣传链。不过,由于距离与时间关系的原因,团队未能去到距园区几公里之外的刺绣工厂进行参观,只能靠工厂相关人员的详细描述来了解当地刺绣员工大规模生产哈萨克族刺绣手工艺品的情形。
图2 团队成员在中国哈萨克民俗文化博物馆前的合影(作者:贾志皓)
图3 团队成员在背依扎提的指导下体验刺绣缝制过程(作者:贾志皓)
传统的手工技艺来源于民间,哈萨克族刺绣也是如此。位于木垒县城外14公里左右的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是聚集有该刺绣手工个人作坊的乡村,其刺绣产业主要集中在各农村的刺绣合作社中。经过20多分钟的线路车车程,团队成员来到该乡的阿克喀巴克村,在驻村工作队王涛的带领下对村民背依扎提的家庭进行了采访调研。据了解,该户村民属于巴合宝力民族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已有多年的刺绣缝制经验与带学徒心得。依靠驻村工作队王涛的语言翻译与沟通支持,团队成员得以把事先准备的采访问题与村民进行正常交流,并得到了相应的反馈。背依扎提家中拥有一台刺绣缝纫机,虽然房子面积不大,桌台上却堆满了绣制精良的各类刺绣手工艺品,这都得益于她与丈夫二人共同的努力。根据背依扎提的叙述,因为哈萨克族是一个传统的游牧民族,夏季当地周边高山草原比较茂盛,所以家中有缝制刺绣的村民现在大多都在山上放牧,而冬季才是他们开展刺绣产业的旺盛时节。凭借放牧与刺绣所获取的收入,基本能够满足村民们的生活需求,但哈萨克族刺绣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仍待更多刺绣工人与相关企业的加入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图4 团队成员与农村刺绣技艺人背依扎提的合影(作者:贾志皓)
图5 团队成员倾听当地驻村工作队对哈萨克族刺绣的讲解(作者:贾志皓)
乡里的农村刺绣合作社中不仅有自家作坊的形式,还存在少部分的个体商铺。在对阿克喀巴克村村委相关人员进行简要的采访后,团队成员在驻村工作队韩路超、王涛两人的协同帮助下去往了当地一家哈萨克族刺绣个体商铺。该商铺也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与销售的,但相比于家中作坊的自产自销,商铺中更多是以展示加工好的刺绣成品对外进行销售。经过对农村刺绣产品的一系列调研采访,团队对哈萨克族刺绣的实践活动也已告一段落。
木垒哈萨克族刺绣深受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受到该驻村工作队与木垒县文旅局人员的邀请,团队成员最后来到了木垒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馆中陈列了丰富的文物藏品与图文展栏,集中讲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历史发展进程与党史学习成果。博物馆的展出成果体现的是该城市的社会人文发展风貌,因此,木垒地区独特的多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积淀都可以在该馆中体会到。
图6 团队成员在哈萨克族民俗特色蒙古包中的合影(作者:贾志皓)
对整个馆参观之后,团队再次跟随驻村工作队与木垒县文旅局人员的脚步,前往当地的守静园进行散步与交谈。在欣赏当地自然风光的同时,一行人也对木垒哈萨克族刺绣关于助力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方面的内容开展了进一步的探讨。针对团队此次的实践调研活动,工作队韩陆超、王涛等人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与支持,希望团队成员能将社会实践成果的效益发挥值最大化,完成甚至超越最初实践的初衷与目标。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