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连续推出的多项政策叠加发力,乡村公路建设成果显著。然而,美好乡村幸福网织密的背后,资金来源单一、碳排放量大、养护制度滞后、使用寿命短等问题仍亟待解决。注意到这一现象后,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陈若菲和同学组建“绿道先锋”团队,决心解决这一难题。
为此,“绿道先锋”研究团队走访了原料供应商、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21家行业知名单位及施工现场,获得了路面混凝土材料研发的第一手数据,形成了从原材料到输出端详实的行业与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平均每生产一吨水泥就会产生近一吨的碳排放。”陈若菲于心了然,脑海迸发出一个设想:我们可以尝试改变原材料组分,使用其他胶凝材料替代水泥。
明确了方向和目标,陈若菲带领团队开始科研攻关。
为实现降本减排的目标,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全固废替代生产经济低碳路面混凝土的方案,用粉煤灰替代水泥,用破碎建筑固废制备的再生骨料替代天然砂石,用破旧塑料制备的再生纤维提升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然而,仅依靠这些材料,制备出的混凝土试样强度及各项性能指标还远不满足标准,团队的研究进程受到了严重阻碍。
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新型复合碱激发剂,可精准调控胶凝效果;结合再生骨料界面增强技术和再生纤维分散技术,通过改善材料之间的粘结力,提高混凝土整体的强度和耐久性。
经过132次课题组联合攻关实验,512个不同尺寸混凝土试块的制备和一千余组数据的积累,团队成功地克服了重重技术壁垒,实现了由不可能到可能的跨越,各项指标检验合格。
截止目前,团队已于杭州临安路面改造工程展开小规模试用。材料具有快硬早强的性能,能够实现1小时初凝,5小时终凝,2日即可通车,快速硬化、早期强度高的特性为交通顺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由于混凝土的自密实特性,省去了振捣密实的步骤和后期养护的投入,节省人工与机械的施工与养护成本共30%。
“我们希望能多把混凝土路面材料的科研成果进一步应用推广,促进乡村公路建设提档升级,把一条条乡村公路化作生态富民线,打通乡村交通网络的‘毛细血管’。”陈若菲说。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