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江南水乡地方传统文化,讲好家乡文化故事,扩大乡村古镇文化传播影响力,近日,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乡”约苏南遇“践”文化实践团分为线上线下两种形式三个小组各自奔赴家乡苏南探寻地方传统文化,开展一系列非遗学习,实践调研活动,并以线上交流的方式分享了各自的家乡文化。
周庄古韵迷人眼,昆曲深蕴见文化
8月5日昆山小分队成员前往周庄古镇探寻地方传统文化。 周庄镇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牌坊,上书贞丰泽国四个大字。据当地人说周庄的古称贞丰里,因邑人周迪功郎捐地修全福寺而改名周庄。古镇的一切都带着古色古香的韵味,就连路两侧的店铺亦是青砖黛瓦,柏油水泥路被地砖代替。小分队首先来到了周庄博物馆了解周庄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讲解员介绍,周庄博物馆原为朱氏家宅。小队成员看到了展柜上的玻璃映着各个朝代的桥,了解了古镇古桥的历史变迁。桥是水乡文化的典型,蜿蜒的河流缠绵于江南水乡,一座座桥梁沟通了各个小镇,从桥文化中可以体会彼时的喧闹与流通。
小队成员刘智洁感慨:“古镇历史悠久底蕴真是深厚!让我不由地想到了小桥流水人家这几个词。”
图为小队成员刘智洁参观周庄博物馆古桥的发展与变迁。通讯员 顾圣茜 供图
从博物馆出来沿着古镇小路走,小队成员来到了古戏台附近。古戏台不仅仅是戏台,而是集戏台、茶楼、博物馆为一体,人们可以喝着“阿婆茶”听着昆曲,也可以来到二楼参观陈列其中的造型各异的珍贵昆石。还未进门,小队成员就听到了清亮婉转的曲声、唱腔声。古戏台每天都有分时段的昆曲表演。小队成员顾圣茜说:“虽然曲词我无法完全听懂,却也能从中感受到昆曲的高雅意蕴。”
在后台,小队成员碰到了正在化妆的昆曲老师,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昆曲的化妆方式,服装特色等。老师的化妆手法显然十分熟练,化完妆,穿着戏服,便朝着戏台走去,开始下一场演出。八月炎热的天气对昆曲演员们来说,似乎没有丝毫影响,镇定从容地唱着,他们在台下的辛勤练习可见一斑。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被誉为百戏之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今天,人们仍然可以听到和看到昆曲,一方面欣赏昆曲的表演本身,另一方面则可以从昆曲中窥见中华雅乐古典文化,亦能满足当代人对精神文化层次的追求。随着时代变迁,曲文化似乎离人们越来越遥远,但是仍有年轻的血液加入其中,为古老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图为昆曲演员在台上表演。通讯员 刘智洁 供图
观溧阳名人胜迹,悟传承重任在青年
8月6日溧阳小分队带队参观了位于溧阳燕湖公园的溧阳博物馆了解溧阳的本土文化形成、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图为溧阳小分队在博物馆大厅前合影。 通讯员 葛珉池 供图
溧阳博物馆外形以焦尾琴为原型,契合溧阳“焦尾琴故里”主题,自2018年11月正式免费对外开放,是溧阳的文化地标。博物馆以丰富的实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从“城、史、人”三个维度展现了漂阳千年的文化脉络。小分队边听取介绍,边参观馆内设施,并围绕城市历史文化、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现场讨论。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了文化和地域的结合:有浣纱女为救伍子胥投河的动人传说,有孟郊为母亲写下的游子的赤诚之心,有明代大家宋濂为溧阳写下的县志,有东汉蔡邕焦尾琴的制作地,还有许多古往今来的游子、诗人和侠客们留下的传奇作品。 除了悠久的历史,溧阳还是一个红色革命基地。在博物馆中,小队成员参观了陈毅将军带领新四军一支队建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收复溧阳城的伟大事迹。
图为博物馆新四军收复溧阳城展览。通讯员 葛珉池 供图
参观溧阳博物馆,小队成员不仅看到了溧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看到了溧阳如今蒸蒸日上的新媒体文化传播和传统文化焕发出的新的生机。博物馆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既有传统的文物展览,还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扫一扫二维码和自助讲解器对感兴趣的文物进行深入了解。
在参观中,小队成员葛珉池发出感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是要寄希望于青年。青年是社会发展的新希望和新力量,我们肩上担负的责任何其重大!”小队成员在实践中与博物馆的志愿者们也进行了沟通和了解。志愿者们表示参加博物馆志愿者活动,学习博物馆的相关历史知识,可以让他们更深入的了解到溧阳的历史文化,为以后更好的投入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做准备。博物馆还推出了特色研学,以EBL体验式学习(基于体验的学习)将玩与学相结合,激发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图为小队成员与志愿者交流。 通讯员 万莉蓉 供图
线上宣传宜兴太仓,各放异彩“云实践”
8月9日线上小组还以展示PPT的方式分享了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小组成员王雪向大家展示了无锡宜兴的风土人情,尤其介绍了紫砂壶。宜兴是众所周知的“陶都”, 在这块土地出土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含有大量夹沙红陶、白衣黑陶、灰陶等陶器碎片,由此看出,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时期时代,宜兴先民就掌握了制陶技术。紫砂壶历史源远流长,闻名古今中外。当地有非常成熟的紫砂壶产业链,以及众多家喻户晓的紫砂壶大师,甚至是专门的配套的培训场所。
图为王雪讲解的宜兴著名紫砂壶文化。 通讯员 王雪 供图
接着,小组成员唐瑜向大家介绍了苏州太仓的传统文化,其中以江南丝竹乐为著。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这种技法和风格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丝竹乐来自民间,植根民间,简便易行,适宜推广,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江南丝竹曲目丰富,传统乐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和《云庆》等。聂耳曾改《倒八板》为《金蛇狂舞》很快风靡全国,刘天华改编创作的《变体新水令》也早已成为乐坛名曲,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江南丝竹音乐的产生和延续,对民族音乐史的研究及戏曲、民俗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江南丝竹是江南水乡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
图为唐瑜讲解的太仓江南丝竹乐。 通讯员 唐瑜 供图
通过本次的暑期社会实践,各个成员以实地寻访和网络查阅的方式深刻体会了各自家乡的地方传统文化。苏南文化,十里不同,从周庄的桥文化、昆曲文化,到溧阳的琴文化,再到宜兴的紫砂壶文化,最后到太仓的江南丝竹文化,小镇的地方传统文化已映入实践成员们的记忆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成员们探寻地方传统文化的脚步不会停歇。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