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鉴于此,临沂大学基于能力本位理念,产业链、人才链、技术链、教育链、创新链“五链”融合,强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地融通“三融”育人模式,提出了立体式多维度协同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一整套人才培养体系。新理念、新模式在临沂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
1.能力导向,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以“产业所需创新创业、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开展工程实践应用的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校内、校外“双循环”反馈机制,以“沂蒙精神特质、双创精神素质、工匠精神品质”作为育人引领,以“产业发展急求、专业优化迫求、专业认证需求、学校定位要求”为驱动,高校、职业院校、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五方协同,搭建“基础实践教学平台、学科竞赛平台、科研创新实践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学术交流平台”五维实践平台。多维度协同化立体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如图1。
图1 多维度协同化立体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2.“五链”融合,推进“三融”育人模式
“五链”是指产业链、人才链、技术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是“五链”融合的基础和核心,教育链中高校是“五链”融合的推动者,创新链是“五链”融合的动力源泉,教育链中高校是“五链”融合的推动者,人才链是“五链”融合的实施者,是推动“五链”融合的第一资源,技术链是“五链”融合的中间载体,“五链”互相融合、互相支撑,不断推进各链条健康发展,推动高校、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所、中心,共同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研发产品、人才培养,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地融通。“五链”融合机制见图2。
图2 “五链”融合机制框图
近年来,临沂大学基于“五链”融合机理,积极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地融通“三融”育人模式,制定并实施博士教授下企业,校企合作共建专业与研究院,鼓励成立并运行学科型公司、校企合作共享人才等制度,“三融”育人取得显著效果。
3.五维协同,构建新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工科相关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从行业技术特点和人才需求出发,以培养面向产业,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了“三个层次,四个系列,五个维度”的新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三个层次”是指,把实践教学体系划分成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等有机层次,结合社会实际应用需要,构建实践类课程体系,统筹规划实践类课程。“四个系列”是指,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以“基本理论+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创新应用”的课程建设思路,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工程设计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锻炼与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新实践教学体系。“五个维度”是指,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为五维协作的实践平台。一是依托基础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虚拟仿真平台等实践教学机构,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基础实践平台。二是以大赛为引领,建设机电创新、机器人、3D打印、智能汽车、电子设计、软件设计、航模设计等学生团队,搭建学科竞赛平台,让实践检验所学知识,让大赛提高综合技能。三是以省、市级学科平台为依托,组建科研工作室,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科教融汇,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五是加强与高校、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学术沙龙,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拓宽知识范围,提高综合素质。
图3 五维协同实践教学体系运作框架
五维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整合校内外资源,把实验实训、创新项目、学科竞赛、企业实习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条件和更多的实践机会,最大可能地扩大学生受益面,加深学生受益程度,使专业内每一位学生都能受惠,形成企业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多赢局面,真正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020年至今,学校工科专业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811项,其中国家级56项,省级170项;发表学术论文676篇;申报专利和著作权61项;参加学科竞赛获奖4029项,其中国家级771项。
4.“五化”改革,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为提高教学质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一是推进实施创新创业课程、精品课程、在线课程、思政课程等示范化,以点带面,逐渐在全校范围内推广铺开,形成课程改革氛围;二是实施课程内容信息化,利用雨课堂、蓝墨云等现代化手段,践行混合式学习模式改革,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三是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将大部分课堂搬到实验室,理论及时与实践相结合,将枯燥的理论课程变为直观的现场教学;四是基于OBE理念,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实施学业评价多样化改革;五是积极推进课堂模式国际化,中外合作共建专业、联合招生,积极聘请、引进相关专业外教来校讲课讲学,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业评价模式直接对接国外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国际化。
近年来,临沂大学进行专业优化调整,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成效显著。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8项。
5.五措并举,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引育并举:一方面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校内年轻、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学习、进修,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二是多方共享:高校、企业、政府、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合作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政府主导协调各方,高校、职业院校、研究院(所、中心)对其进行编制管理,企业为其提供产业平台、安排其对重点产业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并兑现相关引进待遇,多方共享成果,破解产教融合、产才融合时引才聚才的痛点、难点。三是专兼结合:聘请国内外高校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聘请合作企业应用型人才指导课程设计、实验实训、毕业设计等工作,解决双师型师资队伍缺乏问题。四是校企互派:新进博士需要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企业学历较低的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到学校进修锻炼,提升知识层次。五是德艺双馨: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根本宗旨,明规范、践承诺、树楷模、铸师魂,扎扎实实致力于打造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升教师修养,努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临沂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有教职工29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98人。有全职院士2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青年学者等省部级人才21人。有博士生导师89人、硕士生导师558人。获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科研团队43个。教授博士下企业727人次,校企共享高层次人才17人。(文/韩虎、陈佩江、李道勇)
作者:
韩虎,男,山东费县人,临沂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教授,博士,副院长(主持工作),研究方向为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农业装备、高等工程教育。
陈佩江,男,山东费县人,临沂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测控技术与智能系统、高等工程教育。
李道勇,男,山东济南长清人,临沂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微纳光子学、光电技术与研究、高等工程教育。
基金项目:山东省本科教改重点项目(Z2020072):新工科背景下“一二三四五”多维协同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1年度专项重点课题(21ZJD30):智能制造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22CJYJ07):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技术人才核心能力解构及培养路径研究。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