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数码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业 界/ 互联网/ 行 业/ 通 信/ 数 码/ 手 机/ 平 板/ 笔记本/ 相 机
当前位置:滚动新闻>

文化强省背景下大学生非遗保护责任意识教育研究

文化强省背景下大学生非遗保护责任意识教育研究
2023-12-04 15:14:42 来源:太阳信息网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和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识,反映了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也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非遗,事关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建设。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记忆,非遗保护与传承有利于培养文化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力度需要政府、社会参与协作。大学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让大学生在争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传承人中树立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殿堂绽放光彩,是高等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关键词:非遗保护;大学生;责任意识

基金课题: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人文课题“文化强省背景下大学生非遗保护责任意识教育”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XYKRW-19-5)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有形文化遗产,包括人类文明文化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壁画以及各时代艺术品、文献资料等具有史料价值、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历史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无形文化遗产,  包括语言、神话、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以及传统手工艺等。大学生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让大学生在争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传承人中树立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文化殿堂绽放光彩,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对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教育中培养其文化自信

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多元文化的共生共存。

西方经济学家斯蒂芬•马格林认为,“文化多样性可能是人类这种物种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各民族文化资源首先滋养着本民族的生存与强大,然后才是民族间交流融合的相互促进。每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并非只体现为可持续地满足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需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标识,也是民族间来往交流的基础。因为相聚相依,所以容易产生距离美、差异美,从而彼此吸引。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推进,互联网的发展,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给各国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可能。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与隐患。一些发展中国家或文化相对弱势的国家的市场被并不能反映和满足他们现实生活的文化符号所充斥,难以讲述本民族自己的历史故事和文化理念。   ”现阶段的全球化确实具有文化殖民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压迫了人类本身的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的原动力。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是各国义不容辞的责任。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应当从尊重、保护、发展好自己民族非遗文化做起。从非遗项目内涵与价值维度、现实处境和濒危状况、保护方案,依据非遗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传承需要,拟定和实施抢救保护方案。

(二 ) 对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教育中培养其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认知与认同。   所谓认同,是指群体或个人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语言、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精神意志、价值观念的交流,使双方在融合的基础上达成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显著特征是不会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文化、民族精神、信仰与审美心理的活态再现。它依托于民族而存在,以声音形象或记忆形态为表现手段。其延续方式大多为言传身教,所以被称为"流动的记忆”、“活着的文化”。中华民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分支,许多民族文化符号不仅具备该民族独特的象征意义,这些民族独特而重要的文化标识,代表着民族身份,反映了民族心理、价值观念与精神气质。其作为民族标识还拥有高度的凝聚力、影响力和传承的生命力,能唤起族人对祖先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的认同,强化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   对提高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激发民族认同感,扩大国际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加强民族交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了这种认同,民族文化才得以有效的传承。

(三)对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中培养其文化自信

无论是从有形文化亦或无形文化,都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及向往的生活方式。从人类文明进化规律的意义上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同样适合各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变化,文化记忆是在反复进行的社会实践中一代代获得的。文化记忆是过去的再现,是人们对主观、客观世界的认知与构建,是人类维持其本质而代代承继的精神财富。这些标志性的文化记忆符号,也会伴随着民族社会的变迁,适应不同的时代语境而传承下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运用。1982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在1985年正式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2006年起,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文化遗产日”。2017年起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08年至今,中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数量均位居世界首位。   中国在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加强政策制定、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与措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传播现象进行研究,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二、对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必要性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非遗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标识,也是民族独特个性的反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经历着与社会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调适自我,适应时代的变迁,既要继承本土风格,也要兼容取舍全球进程中世界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影响带来的丰富内涵。  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应当相互尊重,在交流互动之中,保持民族应该保持的自己的文化传统,又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取长补短。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农耕文明、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其生存环境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非遗的传承方式是封闭的、狭窄的,它使得非遗面临着随人而去,人亡亦亡的困境。在现代文明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处于边缘地位,他们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切实的。首先,原有的靠少数人的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力不从心,需要释放社会教育的功能以唤醒公众的参与意识,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二,原有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播,大多停留在少数人群的调查与描述的宣传阶段,缺乏对非遗社会价值的审视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时代反思。在非遗的研究与传播过程中,除了应了解其历史与现实的状况,还应研究发掘其潜在的社会价值,包括非遗具有的史料价包括非遗具有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商业价值,还应该预测非遗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确保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实现良性的活态流变。

探索最优的保护与传承的途径,才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正确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需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通过营造社会文化环境,培养公民文化素养与文化自觉意识来实现。做好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加强民族交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民族和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了这种认同,民族文化才得以有效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全部的推进规划所有工作且取得理想的效果。这项意义重大的特殊文化工程面临社会转型、文化观念转化、市场价值观变化、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等等因素的制约。国家作为这项工程的领导者、指挥者,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程创造强有力的推动力。

高校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及培养路径

高校大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大学生群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有着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通过设置相关专业和对大学生群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的培养,促进我国非遗工作高质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第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视角,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解决非遗保护人才缺乏的燃眉之急和同时增加大学生社会就业。面对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记忆传统医学、民俗等各类非遗项目,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增强在保护非遗的同时,做好传承工作。有计划、有系统的对现有非遗传承人提供传授条件,保障其后继有人。在对非遗开发利用的同时,避免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同质化与异化,在跨文化交流中,拓展国内外与各民族的交流平台。第二,大学生通过对少数民族非遗的生产方式、生产性非遗的保护活动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非遗生产企业和个体端正市场与消费意识,保护非遗的原真性和正常的市场秩秩序。第三,推动大学生及以上学历专业人才加大非遗文化价值研究和传承中创新的力度,带领非遗相关产业高速度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应以现代化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将传统放在现代文明的坐标中,承继精华,丢弃糟粕,促进非遗得到科学的保护与传承。   第四,提高大学生非遗保护与传承意识和能力,可以更好地遵照党和国家关于非遗的方针、政策、规划和措施,做好宣传工作,借助大众媒体不断创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通过利用借助AR、VR这样的媒介技术将非遗以鲜活的形象进入网络,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社会文化传承功能,营造有利于少数民族非遗传播的良好环境。让人们对文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同,促进民族团结。为国内外广大受众所喜爱。

高校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培养的培养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大众创新、万众   创业”的实施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以及大学生5个维度的共同努力。有些非遗之所以存在濒临绝迹的原因是由于存在技术保密的问题,或者是师传口授的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因此,在非物质文化保护视角下,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有志之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项目进行创新探索。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祖祖辈辈依靠传统技艺、传统文化制作,作品也只作为一种收藏品而存在。为此,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学生创业者在经济上扶持,精神上奖励,才能鼓励大量人才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

高校可以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将一些体现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了教材。这样的教材不仅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歌颂劳动人民的优秀传统智慧,也体现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让青少年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中华文明同根同源,增强他们对于民族团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的认识。高校还可以加强优秀传统的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鼓励大学生参与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过程,增强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同时培养传承非遗文化的爱好和兴趣,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学校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活态化传承,可将一些民族非遗内容的资料编入宣传手册,发放,办墙报专栏展示。

大学生具有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创新意识,在保留其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实现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传统因素与现代性融合,注入科技与创新。

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使命和责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敬业、专注、精益、创新、实干等,无疑,是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劳动状态和优良品质,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是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教师的教育任务。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他们年轻有为,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他们掌握先进的技术,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学校和社会应该致力于对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能力培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队伍输送新生力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的影响,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于冰雁 黎晓明 熊梦娟)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
关键词:

个保法颁布一周年:个性化广告发展需平衡隐私保护与用户体验

2022-11-14 11:53:20个保法颁布一周年:个性化广告发展需平衡隐私保护与用户体验

2022年全球折叠手机总销量将首度超过千万部大关

2022-02-09 11:40:212022年全球折叠手机总销量将首度超过千万部大关

印度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炉:vivo占比排名第三

2022-02-08 11:19:13印度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炉:vivo占比排名第三

平板电脑进入新的竞争阶段 重新夺回市场主导权

2022-02-07 16:52:08平板电脑进入新的竞争阶段 重新夺回市场主导权

2021年四季度中国手机市场苹果占有率位居第一

2022-01-27 13:33:342021年四季度中国手机市场苹果占有率位居第一

预测2022年中国市场智能机销量达3.4亿部 同比增长8%

2022-01-26 14:57:26预测2022年中国市场智能机销量达3.4亿部 同比增长8%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