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号,由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以及贵州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系联合举办的“唢贯东西”——唢呐师生教学交流音乐会在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厅精彩上演。
如今,随着唢呐艺术不断发展,其艺术形式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如何更好的发展唢呐艺术成为现今的重要问题。因此本场交流音乐会负责人焦点携手特邀嘉宾刘雯雯、吴玉辉以及三所学院众唢呐学生展开交流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上半场,一首由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与贵州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系联合出演的河北吹歌《放驴》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该曲源于河北民间歌舞地秧歌“跑驴”,由贵州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系学生刘骏毅领奏,将驴子的各种动态、叫声模仿的惟妙惟肖,使整场音乐会开始于一片欢快、活泼的气氛中。
同样取材于地方民歌的《一枝花》,吸收了山东民间曲牌和地方戏曲的片段音调,通过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学生齐彪对乐曲情感的深刻理解,传情入神地描绘了民间艺人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以及解放后艺人们重操旧艺,使民间音乐这枝艺术花朵盛开在人民群众之中的生动形象。
画风一转,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学生孔海宇奏出一曲欢快质朴的《二人转牌子曲》,浓郁的地方风格和强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延续上一首乐曲的热烈气氛,音乐会迎来一个小高潮。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学生赵祥博演奏的《凡子调接叫句子》由流传于安徽民间的两段不同曲牌“凡字调”、“叫句子”组合而成,生动再现了民间唢呐对趣的场景。
音乐会上为何传来萨克斯声?一曲由萨克斯曲移植改编而来的《永恒的爱》惊艳所有听众,在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学生张祺信手中,中音唢呐的声音圆润饱满,又带着唢呐特有的清澈明亮。
回归传统,豪放质朴的西北风格充斥全场,贵州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系学生刘骏毅再次展现了对于唢呐的音色控制,一曲《黄土情》带着西北特有的深沉,表现了一方水土一方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精神。
时间来到下半场,一首《红军哥哥回来了》一扫观众的疲惫,由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学生赵卓林与杨越涵带来的唢呐二重奏生动地描绘了红军凯旋而归,在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后又踏上新征途的情景。
伴着急速的鼓点,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学生钱蕊与赵祥博两位同学展开了激情的演奏,与传统作品有着不同魅力的现代作品《tempo160》,曲中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以及两只唢呐间的不断对位,展现了两位演奏者扎实的音乐素养。
下半场后半程,音乐会的第二主题——教学开始,贵州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系唢呐教师吴玉辉演奏的《六字开门》大量堆叠的唢呐高难度技巧向同学及观众展现了高超的唢呐技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唢呐教师刘雯雯演奏的《锦瑟年华》与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唢呐教师焦点的《舞影》共同向学生展现了与传统唢呐演奏不同的唢呐演奏新可能。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交流会的最后,三所院校全体唢呐师生共同演绎的《百鸟朝凤》将音乐会的氛围推上制高点,各式鸟叫的模仿,以及循环换气等技法赢得满堂喝彩。
本场音乐会完美展现了几位带队老师的教学成果以及三所院校的学生能力。所有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借鉴与交流中孕育而出,非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而能够发扬光大。举办如此类型的教学交流音乐会,更是为了聚集越来越多的力量共同为唢呐音乐的发展努力,让唢呐音乐在民族乐苑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绚丽夺目。撰稿:单滢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