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峡又称“雄石峡”,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林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榆林因“北瞰河套,南蔽三秦”,成为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而红石峡则是榆林的北方门户。
红石峡谷长约 350 米,峡谷东崖高约 11.5 米,西崖高 13 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所以红石峡又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
崖壁上的榆林史诗
自明中期以来,一批又一批文人墨客与名臣武将都在榆林城红石峡留下了精妙的创作内容,红石峡摩崖石刻内容分为四类:一为夸赞秀丽风景,此类题刻较多,占百分之六十;二为称赞此处大漠边关,坚不可摧,为兵家必争之地;三为表达汉蒙友好和谐;四为近代名人题刻,表达爱国之情。
题刻“威震九边”是清光绪十五年(1889 年)由一品顶戴抚陕使者叶伯英所题刻,叶伯英是安徽人,光绪年间任陕西巡抚。“威”是威严尊严的意思。“九边”是指明代的万里长城修筑成以后,在长城沿线上设置了九个边关重镇,它们分别是辽东、宣府、大同、甘肃、太原、固原、延绥(榆林)、蓟州、宁夏,延绥就是今天的榆林一带。光绪十四年(1888 年),英国借口西藏地方军队在隆土山设卡戍守,悍然发动侵略战争,冲破边防,侵入西藏。当时朝野上下一片恐慌,于是朝廷派出了多员大官巡视各边。叶伯英奉命巡视的就是九边重镇之一的榆林。当他来到榆林之后,看到榆林城池险固,戒备森严,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就挥笔写下了这幅“威震九边”,以示对驻榆将官的敬仰和钦佩之情。
“天限南北”则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延绥镇巡抚涂宗浚所题。涂宗浚,字镜源,江西南昌人,明代著名学者,明万历十一年(1583 年)进士。根据《延绥镇志》记载,涂宗浚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 年)七月到榆林任职巡抚都御史,刚一赴任就连打三仗。第一仗是与火落赤在旧安边寨,第二仗是与摆言太在保宁堡,第三仗是与沙计在高家堡,三战均取得了空前胜利。随后,又在红山一带恶战一场,逼迫漠南部落相继投诚,边关出现安定景象。于是,便奏请明廷,要求驻守榆林,保边安民,修建镇北台,监控互市贸易。朝廷拨款一千二百六十缗,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四月动工,三十六年(160 年)七月完工,筑成举世闻名的“镇北台”。“天限南北”题刻意指红石峡、镇北台就像门槛一样险阻南北。
题刻再现历史峥嵘
此外,红石峡东西崖壁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题刻作品。“磐石千秋”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榆林知县孙云宫所题。孙云宫是山东招远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任榆林知县。“磐石”是指大而坚固的石头,寓意坚定、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题刻意指延绥镇雄关永固不失,边疆太平,寓意朝廷江山千秋永固。“大漠金汤”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延绥镇龙得胜所题。龙得胜,湖南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任延绥镇总兵。“金”指金属造的城墙,“汤”指护城河。形容所守的城池或阵地非常坚固。题刻意指红石峡关雄地险,在荒凉的大沙漠中坚不可摧。“山河巩固”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分巡延榆绥道马相如所题。马相如,光绪十四年至二十三年(1888—1897年)任延榆绥兵备道,后任陕西按察使。巩固,一指坚固、稳固;二指牢固;三指增强。题刻意指红石峡雄关坚不可摧,寓意国泰民安,江山永固。
“塞北天险”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由于下款部分风蚀严重,无法考证作者。题刻意指红石峡是塞北天险,其军事地位非常重要。“雄峙金城”是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榆林人乔瀚题刻。乔瀚,康熙十五年(1676 年)任鱼河堡守备,十九年(1680 年)升任榆林卫城守营都司。题刻意指红石峡两岸石壁对峙耸立,是坚不可摧的关隘。“金汤永奠”是康熙五十年(1711 年)卢兆鲲题刻。卢兆鲲,康熙四十三年(1704 年)任清涧知县。题刻意指红石峡雄关险峪,是坚不可摧的军事重地,永奠边陲安泰。
在榆林红石峡地区,摩崖石刻的创作存留丰富,主要的古文字笔法涵盖了篆书、榜书、行草等几种不同的类别,这些字体与笔法的形态各异,表现情感各有不同历史发展源流悠久,体例与形式较为多元,艺术风格各具特色,在书法、宗教、历史等层面具有广泛价值, 是历史发展中极为璀璨的文化瑰宝。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