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过传忠 原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
初接触杨育新,往往会觉得他爱出风头,好讲排场,每每随心所欲,不够谦虚谨慎,是一位文化修养不高的“野路子”人物。但随着交往越是深入,尤其是在与他共同经受过一些事情之后,你会改变看法,透过这些表象,感受到他身上所体现出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很多是值得我们探索思考的。
可以从他对人、对事和对己三个角度来谈谈。
他对人是广交友、善结缘,好像什么人都交接。但他还是有原则的,他交友不是为了什么得失功利,而是为了了解、沟通、信任、助人一臂之力,体现了“仁者爱人”的“讲仁爱”传统。他性格豪放,恩怨分明,青少年时不断介入斗殴、闹事,甚至差点被送入“工读”学校,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打抱不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烈的正义感使他毫不畏惧。宽广的凄凉又容易上当受骗,所以成年进入社会之后,就不止一次地卷入些案件纠纷。但他仍坚持“人无信而不立”、“霸气”、“使气”转换成股股正气,终于赢得了广泛的理解和支持,享受到了真诚人际关系的甜头。“朋友也是生产力”是他的格言,真情写佳话不是虚伪的臆造。
他对事胆大、敢闯、有担当,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只要确定一件事是该做的,不论巨细,“不以善小而不为”。看上去,他有时不太守规矩,其实是在探索,在突破。他赶上了好时候,在改革开放的“三产”大潮中,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硬是在系统里办成了“百强企业”,坐上了“头牌交椅”。这样做风险当然是大的,牺牲也在所难免,但,既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既然与全体职工生命悠关,既然是在为了广大百姓谋福利,又怎么能畏缩不前呢?因此,他干事总是热、闹、风、火,透明、干脆,让大家都卷进来,得失共见,赏罚分明,再苦再累也就心甘情愿了,每次的庆功欢宴之所以能如此兴高采烈,正因为喜悦是打心底发出的,是用拼搏和牺牲换来的。
过传忠辅导民革党员参加诗歌朗诵比赛
他对自己更应该多说几句。他的自信是众人皆知的,自信不是因为自己多么了不起,而只是因为自己是个独立的人,不是谁的附庸,不是谁的奴才,人生在世,不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更不是为了欺压别人。他很小就立下了朴素的志愿,为长大后要为大家做些事,要跟天下百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不欺软怕硬,不趋炎附势,“我就是我”,论学历,只读过小学,论业务,从未画过一笔画,但这并不影响他从事书画行业,不懂就学嘛。两方经典文学,特别是一些传记体小说给了他巨大的力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十全十美的事是自“古难全”的,不满就追求嘛,得不到就索取嘛,倘无这点自信,怎么能正大光明地昂首立于天地间?“真善美”,真是第一位的,坦诚不作伪是做人的第一步,他从不掩饰自己的愿望与追求,也从不遮盖自己的缺陷和短处,“守诚信”是他的信条,越真越能获得人们的信任,乐观豁达源于问心无愧。
由于很少引经据典,更不会卖弄阅读以及其它文化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人们常以为杨育新跟文化是无缘的,其实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早在他的青少年阶段,他就有幸获得过几次接触文化的机会。一是他的家庭,父亲虽不是位只是分子,但作为高级技工却深知知识的重要,因为家里也有些藏书,并督促儿子认真阅读,从小培养了他这方面的兴趣。二是小学阶段,一位从一年级下直教他到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是为十分优秀的教师,他“制服”这个“捣蛋”学生的办法就是引导他大量阅读和写作,还给他创设朗读演讲等抛头露面的机会,使他肚子里渐渐有了货色。三是在去北大荒之前的空闲日子里,一位同学家被抄出大量“封资修”文学作品以及从各种渠道寻觅到的各类书籍,使他大饱眼福,当然一切都是秘密,往往躲在浴缸里开着灯读它个通宵达旦。至于到了农场以后,作为几乎是唯一的精神食粮,他对能找得到的各种书籍,当然更是爱不释手,狼吞虎咽了。
这样,他较广泛地接触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单是《增广贤文》中搜集到的格言警句,有不少他都能倒背如流。而作为中华文化的魁宝,他对各朝各代的诗词更是情有独钟,能背诵的不在数百首之下。但他不是一心复古的老夫子,对于现代文学尤其是西方的经典名著,他更是迷恋之极,一部《基督山恩仇记》几乎走进了他的生活,引导着他的人生。
是好文化、古今中外的宝贵的各色文化,不着痕迹地影响着他,他也有意无意地将她们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结合,从中得到启示,从中获得力量,陪伴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迈步。
文化,竖起了人的脊梁。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