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第一人口大县(市)广东普宁,新楼盘冒了一茬又一茬,闽南语、湖南话、山东方言,人从五湖四海涌来,又如潮水散开。但有一些东西,几百年没有变过,比如一颗青梅。
在普宁,青梅是绝对的主角。梅林漫山遍野,“中国青梅之乡”的巨幅海报贴在多个村口。厂里、路边、每家每户的屋顶,晾晒架上铺满了饱满浓酸的青梅,在午后阳光下逸散出丰饶的果香。
这个约250万人口的小城,30万人靠梅吃饭,青梅产量、产能均居全国前列。每天,卡车轰鸣着驶入村庄,运走数以吨计的青梅,一年带来近21亿元的产值。它是童年记忆“九制话梅”的原料,是“统一”“梅见”的最佳拍档,也是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地区的餐桌常客。
过去30年,普宁青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几经冲刷,有过供不应求的黄金时代、无人问津的黯淡年岁,也在乡村振兴、农业强国的际遇里谋求转型。而今,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的东风,这座小城又有新的故事可以书写。
黄金时代:上世纪90年代初 普宁青梅以翻三番的价格远销日本
普宁掀起“全民种梅”热潮,种植、加工,梅林走出好多“万元户”。
地处粤东的普宁,东靠潮汕平原,龙江在境西奔腾,山峦起伏。700年前,普宁人在山间种下了第一棵青梅树,接着是一片、一山,青梅的香气逐步切割了小城的时间与日常。1995年,普宁正式被命名为“中国青梅之乡”。
几乎每个普宁人都与青梅有过连接:坐在门前的老汉曾帮台商打理过梅林;路边的摩的司机昨天打下了一网兜青梅;田间耕作的妇女拧开保温瓶,咕咚灌了一口用咸梅汁和蜂蜜冲调的水,这是当地人预防暑热的良方……
普宁市水果蔬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民告诉记者,目前普宁全市共有30万人靠梅吃饭,青梅种植面积16.85万亩,年总产量5.68万吨。其中,种植面积占全国青梅种植面积的24%,加工量则占全国30%以上,已然成了当地经济支柱之一。
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都记得,“全民种梅”的情景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不少外来的中间商涌入普宁,从梅农手里收购青梅,简单加工后,再以翻三番的价格卖向日本市场,鲜果收购价一度高达16元/公斤。
青梅的魅力很快全方位包裹了这座小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梅农们“进军”山间开荒,大规模种起了青梅,种植面积飙升。也有人选择入场与中间商分一杯羹,比如广东殿羽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温志坚。“普宁是中国青梅之乡,但市场的话语权却不在本地人手里。”带着银行工作时攒下的钱和年轻人的固执,温志坚开了间青梅加工厂,一人驱车北上,去厦门高崎国际机场附近给日本商人递名片,如果对方感兴趣,直接请到普宁实地考察。温志坚用英语问对方,“中间商卖给你们的价格是一箱梅子28美金,我直接跟你交易,25美金行不行?”
第一单就这么成了,慢慢地,陆续有中间商退出普宁市场,价差缩小。那几年,温志坚一年收入超500万元,银行的老同事碰到他,都要调侃一句,看,“温百万”来了。
那是普宁青梅的黄金时代,自梅林走出的“万元户”络绎不绝。龙堀村党委副书记郑国锋回忆,靠着青梅,村民们陆续建起了新房子,买了单车、电视机、风扇和空调。在上世纪90年代,一个村子能如此富裕,实在少见。“当时十里八乡都说,‘嫁人就要嫁龙堀村’。”
梅农张宝林也加入了这股浪潮。1995年左右,他扩种了半山青梅,又趁势盖了栋小洋楼。也是在那时,他隐约察觉到——青梅撬开的空间,远比想象得还要大。
时代考验:初加工和贴牌生产阶段 定价话语权不在自己手中
供过于求、附加值低、价格战,让普宁青梅遭遇痛击。要重回辉煌,必须顺应时代潮流。
第一场大考很快来了。
那些年,普宁青梅的主要市场在日本。“出口日本的青梅有一石,普宁能占八斗。”陈洪民说。商机刺激下,越来越多外地商人进入普宁,与本地梅农合作办厂,采摘下来的青梅被成吨地倒入腌制池,花个两三个月,即可成箱成箱地运往日本,一年出口超6万吨。
这是当年普宁青梅简单又粗糙的生存之道。陈洪民回忆,当时的厂商多数只想“卖出去就行了”,全市青梅几乎都是以半成品的形式出口,没有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甚低。定价话语权,始终被握在日本市场手里。
日本市场的需求不会骤然暴涨,但普宁的梅林却是越来越多了。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因产品太过同质化,本地厂商之间的竞争,慢慢只剩下价格战,青梅收购价从巅峰时期的20元/公斤,一路滑降至2002年的8毛钱/公斤,连工钱都不够。
梅贱伤农。温志坚记得很清楚,那两年全市被梅农砍掉的青梅至少一万亩。郑国锋也回忆,“价钱最好的时候,广州、汕头的老板会雇人在大街上摆摊收购,再集中拉到厂子里。后来价钱不好,你得自己拉过去。”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当粗加工的青梅厂商还在为有限的海外市场发愁时,已有国货乘上互联网东风,强势打开了国内市场的知名度。普宁那些叫不出品牌的青梅产品被排除在外,渐趋沉默。
谈起这点,陈洪民深有感触,“要重回普宁青梅辉煌的历史,我们必须要搞科研、搞创新、搞自己的品牌。如果老是停留在初加工和贴牌生产的阶段,普宁青梅什么时候能站得稳?再好的产业基础,也要顺着时代潮流发展。”
普宁决意要破了这道题,新的命题,叫作“自立”。当年的荣光如今沉没在时代的水里,普宁希望奋力游出水面,继续追赶潮头。
政策暖风:不断扩延青梅的想象空间 “靠梅吃饭”闯出新路径
政策支持、建产业园,普宁青梅创了品牌,打开了销路,“统一”“梅见”闻香而来。
如何才能为700多岁的青梅觅得一套“几全齐美”的战术?慢慢地,普宁市总结出了一个“锦囊”。
普宁青梅产业园:建设和投资直指深加工
“锦囊”的重要一计,发轫于政策。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普宁顺势而动,《普宁市青梅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年)》《普宁市农业“一镇一品”发展总体规划》先后出台、落地。2013年,青梅种植重镇高埔镇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这是个强劲的信号。据普宁市政府提供的数据,2014年起,普宁市青梅种植面积稳步回升,年末实有面积稳定在16万亩以上,实有产量突破4万吨大关。2018年,这两项指标再上一个台阶——种植面积突破16.8万亩,产量增至5.6万吨,此后数据均居于其上。
这次节点的跃升,与普宁市时年推动建设的普宁青梅产业园息息相关。这是一个大规模的产业园:建设范围包括4个乡镇场,面积达27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规划建设500亩,计划总投资近2.02亿元。建设和投资的核心,直指此前普宁青梅最缺的一环——深加工。
“都是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投入。”在陈洪民看来,“产业园的建设是前所未有的重要。”
在规划里,产业园集纳了全市青梅企业,链条覆盖第一、二、三产业,“这样才能形成合力,统一制定质量标准、统一销售,才能有力占据收购定价话语权。”陈洪民说。为此,官方为企业提供了优惠地价,配备青梅加工厂、检测中心、研发中心、物流中心、污水处理中心等功能区。目前,核心区已落地200亩,共有40余家企业入驻。
互联网际遇:青梅实业的电商“逆战”
撬动这块土地的,除了政策,还有企业此前总结的“前车之鉴”。
温志坚不愿再受粗加工的负累。“没有技术,走不远的”,他说。近十余年来,温志坚格外看中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每年研发费用占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慢慢的,研发中心里走出了“真爱”“梅满开”等广东省著名品牌、名优产品。2019年,温志坚创办的殿羽田公司上榜了“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名单”。
年轻人陈宏涛则想要抓住互联网带来的巨大际遇。他是普宁市东昱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负责“小梅屋”品牌的全线运行。2017年,陈宏涛自繁华的城市返乡,接过了父亲创下的青梅实业,他想“走出一点新路子来”。从淘宝、小红书,到抖音,凡是网络兴盛之处,都成了陈宏涛瞄准的“战场”。2022年,“小梅屋”国内市场零售总额逼近3亿元。陈宏涛坦言,销量不是一夜暴涨的,是“交了不少‘学费’,摸索了好几年,才慢慢走上正轨”。
这两年,“统一”“梅见”等知名品牌闻香而来,与“小梅屋”订立合作协议,例如统一·青梅绿茶、梅见青梅酒,原料就是普宁青梅。
青梅的想象空间,还在不断扩延。就在去年5月,普宁市出台《普宁市促进青梅产业链创新发展扶持措施》。这份将近4000字的文件,共有20处“发展”、17处“支持”、11处“奖励”,陈洪民参与了起草。“普宁青梅生长了700多年,普宁应该珍惜这份天赐的优势。”这位自称“老农民”的主任乐观地认为,普宁青梅,还大有可为。
青梅“可为”:年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 带动5.5万人就业
200多个青梅品种出口内销,梅农荷包鼓了,与青梅有关的愿景更多了。
普宁青梅的“可为”,数据已能侧写几分。
来自普宁市政府的数据显示,目前普宁共有40余家青梅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已形成盐渍、凉果、果酒、饮料、熏制等5大类200多个品种,梅制品远销日本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达5000多万美元。据2020年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普宁青梅”品牌价值为20.72亿元。
产业链下游的腾飞,也牵动了上游的发展。青梅收购价自低谷时期的8毛/公斤,逐渐回升至3元/公斤,全市种植面积连续六年稳定在16.8万亩以上。目前,全市30万梅农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1万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1.09%。
一度想“弃梅”的梅农张宝林已经搁置了这个念头,他说自己是梅林下长大的普宁人,“只要有希望,就会继续种。”还有人选择以另一种方式陪伴青梅,比如正在厂子里过筛梅子的文姨,朝八晚五的工作节奏,一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在普宁,像文姨这样被青梅产业带动就业的,还有5.5万人。
与青梅有关的故事还在续写。温志坚的公司已经研发出了几款青梅酒,预备推向国内市场,“内销这一块还是需要再打开。”陈宏涛则想做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期待“把原料和原料当地的文化结合起来,再往外推。”
来日方长。在这个青梅累累挂枝的4月,梅农用木杆用力挥向枝条,青梅掉入塑料膜,撞出沙沙的声音。老梅农知道,只要站在大地上,总会有收获。
小城再出发
普宁促进青梅产业链创新发展
积极争创品牌农产品的企业最高可获得10万元奖励
普宁市水果蔬菜发展研究中心主陈洪民表示,目前普宁青梅产业仍存在产业融合效益不高、品牌竞争力不强等短板。正值广东“百千万工程”发力之际,普宁将依托《普宁市促进青梅产业链创新发展扶持措施》(下称《措施》),积极探索青梅产业发展新模式、新方法。
《措施》为支持青梅产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资金支持,包括优先保障财政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建设、加强金融资金支持。陈洪民介绍,为支持青梅产业规模化发展,《措施》提出:对种植青梅集中连片流转土地500亩以上且流转期五年以上,一次性按30万元给予补助。积极争创品牌农产品的企业,在获相关认定后,也可获得3万-10万元不等的奖励。
科技兴农,也是《措施》的要点之一。内文明确,要建立产品研发与品控标准、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支持产业链的建设与申报,市政府均会安排一定资金予以支持。
此外,《措施》提出要完善青梅标准化种植体系,重点包括绿色、高品质种植的相关种苗、生产资料投入、种植模式改进、采收标准、品质标准以及生产技术操作规范、产品生产标准与品质标准等加工体系。
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农旅融合,也是普宁发展青梅产业的努力方向。陈洪民表示,普宁已连续五年举办普宁梅花旅游文化节,合计接待国内外游客904.5万人次。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