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6日至7日,北京市文联与中央民族歌舞团在老舍剧场联袂主办了两场别开生面的“人民的非遗”主题音乐会,分别以“家乡的乐”和“家乡的歌”为主题,为观众带来了一场中华非遗文化的视听盛宴。
“家乡的乐”音乐会聚焦中国传统音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宝库中精心挑选出20项传统音乐项目,进行了编配整合与再创作。演出涵盖了京族独弦琴、朝鲜族伽倻琴、蒙古族呼麦、藏族扎木聂弹唱等各民族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现了中华民族音乐的多元与和谐。朝鲜族民谣《阿里郎》、藏族民歌《阿玛勒霍》、新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片段《乌扎勒木卡姆》、广西民歌《刘三姐歌谣》等经典曲目,经过艺术家的深情演绎,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家乡的歌”音乐会,则聚焦于各民族的“非遗”小调。演出囊括了各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合了新疆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壮族、回族、纳西族、侗族、彝族、鄂伦春族等近二十个民族不同风格的非遗作品。艺术家们以无伴奏、钢琴伴奏加部分特色乐器等多种形式,曲比阿乌、肉孜·阿木提、彝人制造、阿旺·洛桑顿珠、卞英花、杨倩琳、唐彩妹、孔庆学等各民族歌唱家轮番登场,为观众带来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蒙古族长调《吉塔拉金雀鸟》、江苏民歌《茉莉花》、彝族海菜腔《花腰女》、新疆民歌《牡丹汗》等精彩演出。这些歌曲不仅展现了各民族独特的音乐风格,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千姿百态和丰富多彩。
两场音乐会通过音乐这一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艺术形式,将中华“非遗”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们纷纷表示,很多“非遗”乐器都是第一次见,这些“非遗”音乐作品不仅让人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让人更加想要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北京市文联和中央民族歌舞团表示,希望通过此次音乐会,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中华“非遗”文化,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未来,他们将在文艺领域继续探索更多形式的“非遗”文化展示方式,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文化盛宴。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