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大师课
由同创沩徕携手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建的环境科学大师课正式走进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由范建伟教授为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的学子带来环境污染与科学研究主题讲座。
1、环境污染与科学研究主题讲座
环境学科源自与解决各种各样实际的环境问题,是由环境实践成长起来的学科,具有十分鲜明的实践性。
然而,环境实践中涉及到的物理、生命科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甚至发展的哲学问题,却是科学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因此环境学科是一门兼具实践性与抽象性的学科,要求我们同时具有科研与处理实践问题的环境和人类是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问题是贯穿人类发展始终的问题。保护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刻不容缓。
2、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范建伟教授还介绍了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即选题立项-设计研究过程-组织研究-总结成果。
这一过程要求我们具有聚焦实践、发现问题的能力,也要有总结实践成果,抽象成理论的能力。对同学们自主进行科学研究,走进科研之路起到建设性作用。
2、地球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完美结合
#主讲导师: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陈华根教授
陈华根,同济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导师、地球物理和地球信息博士、英国利物浦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和地球信息的相关科研与教学工作。科研足迹遍及世界七大洲和三大洋(北冰洋尚未涉足)。
2015年底至2016年,受国家派遣参加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环绕南极整个大陆近⼀圈,和中外科学家一起圆满完成了南极罗斯海域地球物理和海洋地质调查任务。期间被选为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新站选址考察队员探索了南极神奇大陆
#地球信息: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完美结合
地球信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将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研究和解决地球科学领域中的问题。具体来说,地球信息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球科学: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科,包括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理学等子学科。这些学科关注的是地球的结构、成分、运动、以及地球系统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信息科学:信息科学则涉及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它包括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领域。
陈华根教授指出地球信息学科的特点在于:
数据驱动:通过采集大量的地球科学数据,如卫星遥感数据、地面观测数据、海洋探测数据等。
技术融合:运用信息科学中的技术手段,如GIS、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应用导向: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地球环境监测、资源勘探、灾害预警、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信息学科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和高效地理解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对地球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管理,以及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通过这种跨学科的融合,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能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增强对地球的认识和保护。
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长期在科创与设计教育领域深耕,鼓励支持师生学习科学知识、开展科学探究、进行科创产品与公程设计和创新,取得了诸多成果。
最后,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周校长与陈华根教授会面,周校长向陈教授介绍了学校实施地球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并同陈教授一起探讨了在跨学科融合教育与综合实践中如何实现科技、创意的完美结合。周校长还邀请陈教授多来学校走走,多为学校的创意实践活动给予指导和帮助。
3、当代设计艺术思辨
#主讲导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孙捷教授
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人事司人才评审专家
同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设计学学科委员会委员
同济大学艺术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同济大学时尚设计与创新中心主任
孙捷教授近五年主持策划了12场学科重要国际设计学术展览与研讨会;超20个国家的50多位国际/国内学者嘉宾受邀孙捷教授组织的讲座与论坛活动;超过34个国家600多位国际艺术家与设计师参加过孙捷教授策划组织的展览。秉承“大时尚设计”驱动的创新,整合产品与品牌、文化与生活、艺术与商业、科技与社会等要素,实现设计的当代性和人性化体验,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
#当代设计的艺术与思辨:人类梦想与艺术幻想
孙捷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当代艺术与设计的流派。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感知捕捉服便是艺术设计与科技创新的结合。
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长期在科创与设计教育领域深耕,鼓励支持师生学习科学知识、开展科学探究、进行科创产品与公程设计和创新,取得了诸多成果。
最后,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周校长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孙捷教授会面,周校长向孙教授介绍了学校实施创意教育的实践探索,并同孙教授一起探讨了在跨学科融合教育与综合实践中如何实现科技、创意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周校长还邀请孙教授多来学校走走,多为学校的创意实践活动给予指导和帮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