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商学院“海门山韵行”实践团奔赴江苏省南通市,于海门山歌展示馆、江海博物馆与海门中学对海门山歌进行调研和学习。在此活动中,团队成员们不仅与海门山歌非遗传承人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对话,更由表及里,由海门山歌悠扬婉转的曲调深入感受到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元素,探索海门山歌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机遇。
走进文化展馆,寻根非遗山歌
在长江入海口处,古海门一带泥沙沉积,几百年前,大批崇明和江南句容一带的农民纷纷来到这片土地,他们带来了江南的方言、习俗和民歌,历经年岁雕琢、沉淀,自成一派,演变成海门山歌。
初入海门山歌展示馆,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在眼前徐徐展开。馆内,墙上的文字讲述着海门山歌的“前世今生”,视频里播放的“悠咽山歌”吸引着来此参观的各地游客驻足倾听。那些被岁月雕琢的乐器,每一声轻响都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汗水;一幅幅珍贵的图文资料,记录着海门山歌从田间地头走向广阔舞台的辉煌历程。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海门山歌不仅是音乐的艺术,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瑰宝。随后,江海博物馆的探访,更是为实践团成员揭开了海门乃至南通地区深厚文化底蕴的神秘面纱。一件件展品如同历史的碎片,拼凑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文化长卷,诉说着海门山歌的辉煌与传奇,也彰显出南通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与文化瑰宝。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海门山歌展示馆并与传承人合影)
告别展示馆后,实践团成员们赶往了下一个目的地——排练现场。在这里,团队亲眼见证了海门山歌从幕后到台前的蜕变过程。演员们全情投入,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透露出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实践团成员们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演出时刻。舞台上,海门山歌的旋律悠扬响起,如同天籁之音,穿透了每一个人的心灵。演员们的表演精湛绝伦,将海门山歌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们掌声雷动,为这精彩的演出喝彩助威。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演出现场)
古老的山歌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民俗文化,这里的人们对海门山歌感情深厚。先辈时代,海门百姓曾在这片夹江临海的广袤滩涂上,面朝黄土,开垦家园。而现在,每到夜晚的海门山歌展示馆,一张大荧幕悄然挂在“馒堂”外,反复播放海门山歌经典作品,附近的村民便纷纷从家赶来,在荧幕前一坐就是个把小时,任凭旧时光在脑海里萦绕。为什么上代人对海门山歌感情如此之深?因为海门山歌里是灶火、灯火,是海门人的集体记忆,既承载着海门人的情感和历史,也是对古老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传承对话织锦篇,新老共谱绕心田
晨曦微露,在江风海韵的温柔怀抱中,一场关于海门山歌的线上问卷如细雨般洒落,汇聚成一股探寻海门山歌魅力的暖流。屏幕两端,是千丝万缕的文化情愫在悄然连接,每一份答卷都是对这份古老艺术深情的回应与期待。而线下,我们的脚步则踏入了海门大地的各个角落,走访间,老街的砖瓦似乎都在低语,讲述着山歌与这片土地不解的情缘。
访谈环节,实践团成员对海门山歌新老一辈传承人分别进行了采访。老一辈传承人讲述了自己从87年开始接触海门山歌,以及海门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下第一团”的地位,饱含着对山歌的深情厚谊与坚守传承的执着;而年轻一辈则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视角,为海门山歌的创新尝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两代人的心灵碰撞,如同新旧时光的交响,让海门山歌的传承之路更加宽广,未来可期。采访时,团队成员还与传承人探讨了利用文创产品推广海门山歌的可能性,如利用排练厅和剧院作为景点,同时开发新颖的文创产品,吸引游客,以此来推广海门山歌。因此,在团队成员的精心设计下,一系列以海门山歌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应运而生,它们不仅承载着海门山歌的文化精髓,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人的目光,让这份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海门山歌老一辈传承人进行采访)
校园宣讲种希望,学子心间续华章
而在海门中学,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活动,让青春的脸庞上洋溢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向往。团队精心挑选海门山歌的经典曲目,制作了图文并茂的PPT和宣传视频,力求以最生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海门山歌的魅力。学生们聚精会神,时而沉思,时而鼓掌,海门山歌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静待花开。
海门山歌从文化传承到社会传播,再从社会传播到文化传承,是一项宏大深远的事业,仅依靠山歌艺术剧院,还远远不够。只有以人们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多样性海门山歌体裁及其历史文脉重回田间地头,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文化策略和乡情民俗紧密结合,才能进一步挖掘其人文传统,焕发其乡土芬芳。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海门中学宣讲)
这次对海门山歌的深度探索之旅不仅是一次文化的寻根问祖,更是非遗传承与创新并蓄的生动实践。我们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海门山歌定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继续唱响属于它的华彩乐章。(何其)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