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8月6日电2024年7月,为深入了解桃花坞木版年画这一古老技艺的魅力与传承现状,进一步感受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文化魅力,推动非遗文化的宣传与发展,南京林业大学协同河北传媒学院组成“寻梦桃花深入巷,非遗版画今世传”苏州木版年画传承团,前往苏州开展社会实践。
初见桃花坞,与版画共情文化新魅力
传承团成员们先后参观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展示馆与壹团和气馆。通过参观与倾听老师耐心讲解,大家对年画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以及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从刻板、描绘到印刷,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一团和气》,它采用圆形构图,画面干净整洁,圆形构图内部完满,没有一丝缝隙,造型非常独特,服饰上的花纹丰富且细密复杂。“和”离不开老百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为贵”,都是“和”的思想在民间的植根,“一团和气”也画出了民间百姓对于和谐社会、和睦家庭的一种认识。
了解了木版年画的工序后,传承团成员们上手体验,开启自己的年画创作之旅。他们专注地在木板上勾勒线条,小心翼翼地涂抹颜料,感受着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的碰撞。无论是“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的风雅人物,抑或是“秋意满姑苏,扁舟忆五湖”的苏州胜景,无一不展现了对木版年画这一传统技艺的热爱以及与现代工艺的创新结合。
踏足年画社,同传承人共洽非遗传承新思路
“人间天堂画,南国桃花坞”,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以头大身宽的人物为主,色彩以红、黄、蓝、绿、紫、淡墨等为基调进行组合,色彩饱满。本次实践中,实践团成员们有幸采访了桃花坞木版年画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一波先生。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非遗传承人孙一波老师
孙老师向我们透露“没有捷径,这个必须要你自己没有任何虚假地去做,大量的做”,老师也因为常年刻画导致拇指变形,表面长出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尽管微薄的收入仅仅够补贴家用,但老师始终坚持做这个手艺人,不光为了精进木版年画这门手艺,还有培养下一批传承人。此外,面对日新月异的大众审美,木版年画的样式也逐渐地配合年轻人的喜爱上去,除形成的现代年画外,还与动漫相结合,雕刻一些二次元人物,并且,也与游戏题材进行合作,推出创新性的年画作品。
孙老师表示,“咱们的年画,其实根据朝代的演变,也在变化,其实就反映了我们的历史。”同时呼吁更多人感受木版年画的魅力,共同守护这一珍贵的文化瑰宝,让桃花坞木版年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重回新天地,推传统及新时代迸发新动力
寻找传统文化根脉,感受历史文明底蕴。为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宣传和传承,发掘桃花坞木版年画新活力,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非遗传承团先后走访了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与吴门桥街道沧浪新城社区,向当地的老人与小朋友展开了有关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宣讲活动。
在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中,传承团成员通过PPT宣讲向老人们详细介绍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以及制作工艺。老人们聚精会神地听着,颇感兴趣,偶尔举起手机记录屏幕上一幅幅精美的年画作品。聆听宣讲后,爷爷奶奶们兴趣浓厚,纷纷参与实操。活动现场,书画教室内工作台周边摆放着颜料和笔刷。老人们端坐台前,神情专注且满足,虽双手布满岁月痕迹,但涂抹年画时稳健有力。他们以笔尖蘸取红色勾勒桃花细节,绘制中偶尔低声交流、分享画作,尽显对非遗的喜爱。在老人画画时,志愿者们轻声细语,耐心引导每位老人,依据其兴趣和能力,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绘画方式及材料。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老人讲述年画技艺
在吴门桥街道沧浪新城社区中,传承团成员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悠久历史、独特工艺和丰富内涵。从起源的传说到发展的历程,从精美的图案到深刻的寓意,孩子们被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所吸引,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渴望的光芒。随后,小朋友们亲自动手绘制属于自己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他们手持画笔,认真地勾勒线条,涂抹色彩,仿佛化身为小小的艺术家。志愿者们不仅耐心地解答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手把手地示范技巧,让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充分感受到创作的乐趣。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专注神情交织在一起。一幅幅色彩鲜艳、充满童趣的年画作品在他们的手中逐渐诞生,展现出了孩子们无限的创造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共绘年画
文化遗产穿越古今,厚重文明砥砺前行。尽管一个是历经岁月沉淀的老人,一个是未经世事的孩童,但在版画的牵引下,他们对年画都表现出了同样的喜爱,仿佛完成了一场灵魂的共鸣。
图为传承团全体成员与孙一波老师合影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