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古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历史记忆,其开发兼顾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社会需求,契合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指导理念,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因此,如何在保护古镇原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推动其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实现民生幸福和共同富裕,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余东古镇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是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和传统文化。由于尚未开发,其资源优仍未被充分利用,也因此而保留了原生态的古镇风貌,为未来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与可能性。因此,如何在保护古镇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发展,提升其文化和经济价值,是余东古镇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东南大学心乡往之实践团的核心实践课题。
考察乌镇宏村,孜孜以求“寻”经验
浙江乌镇与安徽宏村是历史文化名镇的典型代表,两者均体现了现代化的商业气息与古色古香的古镇风情,是心乡往之实践团的首要实践考察对象。理论研究阶段,实践团成员通过大量文献检索,初步把握了古镇开发模式的基本类型、古镇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难点痛点、著名历史文化型古镇的成功改造模式及经验;实践选址阶段,实践团成员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通过现有数据分析多个历史文化名镇的季度人流量、旅游意向等指标)、旅游相关软件(携程、大众点评等)、社交平台舆论(抖音、小红书博主测评及游客评论),基本锁定了乌镇与宏村两处,并升入了解其历史变迁、开发现状、发展模式与整体评价。
7月20至24日,实践团成员兵分两路,分别展开了在浙江乌镇和安徽宏村的实践考察。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进行大量的照片拍摄和文字记录,观察当地古镇对历史建筑的保留及所融入的新元素等,考察当地特色地标、美食等打造模式,亲身体验扎染、皮影戏等文化项目。为进一步了解大众意见,实践团成员随机采访当地游客和原住民,询问他们关于该古镇的看法,如曾经去过什么古镇、对这个古镇的体验感如何、对古镇发展模式的态度(商业化、非商业化等)、以及对古镇发展有何建议。实践团成员还走访了古镇负责人,了解古镇发展的情况(如旅游旺季、游客偏好等)以及对古镇发展的理念和后续措施等。
经过对乌镇、宏村的考察,实践团汲取两地开发经验,对古镇的许多开发疑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答案。其中,针对古镇的商业化发展问题,实践团成员一致认可“乌镇模式”,即在政府部门的整体规划与本地企业的协调联动下,鼓励并吸纳大量本地人在景区内就业,同时坚持“一店一物”的景区商业模式,极大程度上规避商品同质化问题和恶性竞争行为,塑造一片旅游“净土”。
深入余东古镇,考察走访“见”问题
实践出真知。为加深对余东古镇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认知,更好地发掘特色并打造现代化古镇,8月1至3日,实践团成员集体前往余东古镇进行实地考察。实践团成员通过摄影记录、亲身体验,考察余东古镇目前的历史建筑现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古镇布局、旅游经济发展、已有商业发展模式、民风民俗、游客量等。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来到当集市,品尝了清汤大排面、余东酱油、 缸爿饼、古法酒酿等特色美食;参观余东酱油厂等当地知名产业,了解余东酱油的制作过程与销售情况;走进法光寺这一有名地标,体会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深入古镇主街,打卡姐妹井、晒盐码头、历史博物馆、梨园文化馆、泰安桥、江村故居等景点,感受余东古镇风情;聆听老少皆宜的海门山歌剧场演出,在演员的一颦一笑中品中华戏曲艺术之美......与此同时,实践团成员也发现了一些古镇现存的突出问题:余东古镇客流量有明显波动性,逢年过节外客流量极小;核心古街内大部分商户未营业,整体商业化程度较低;综合环境治理不到位;危房数量较多,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有所欠缺等。
为了解到民众对于余东古镇发展现状的看法,帮助实践团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实践团成员随机采访了余东古镇核心古街处的居民及游客,广泛听取民意。在考察过程中,实践团成员重点围绕原住民对古镇的了解程度及对于生活的满意程度等民生问题展开访谈;针对外来游客,则主要询问其关于对此次古镇之旅的体验感、过去是否去过类似古镇、对古镇发展的态度和建议等。根据采访结果,实践团成员得知:余东古镇现居民多为老年人,由于当地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现代产业、旅游业未得到充分开发,年轻人群多外出务工,古镇常住人口偏少,因此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动力。据一位受访者讲述,农田较多的地理布局使当地居民大多耕作务农,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商业的高歌猛进。相比浙江乌镇与安徽宏村,余东古镇以明清建筑群为核心景观,缺少长期的特色打造和景点宣发,知名度偏低。因此,余东古镇平时游客不多、商业需求不发达,客流量高峰期集中在春节等节假日,这也使得不少商家拒绝入驻古街,陷入商业发展难、古镇开发难的恶性循环。
对话政府部门,深度访谈“展”未来
为寻找余东古镇开发的适宜实践方案,实践团来到了余东镇启凤街党群服务中心,与书记对话,围绕遗产保护力度、老屋翻新与重建问题、新地标打造与原有文化契合程度、宣传力度等、产业发展何去何从等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对于余东古镇未来发展模式的想法。
实践团简要介绍了本次实践活动的背景目的及具体活动方案,并且向张书记汇报了上一阶段的实践调研成果,包括公众号文章、宣传短视频、有关乌镇和宏村的有益发展经验。张书记表达了对实践团初期工作成果的认可,随后以古镇旅游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情况、古镇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情况为着力点,着重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余东古镇当前的经济文化发展规划。“余东古镇积极联系多家企业前来考察并建立合作关系,旨在以千年古镇为阵地,通过旅游加经济的形式推动项目落地,招引培育建设一批文化生产项目委托部,推动产业片区化、集群化、分布化、特色化发展”,在阐述特色的经济建设方案后,张书记又将文化发展规划娓娓道来,使实践团受益匪浅:“以古运用和古历史为内容,根据自身制度,兼顾本地居民与旅游市场需求,深化融合古镇,兼具非遗等文化因素。”从无到有,在张书记的叙述中,实践团欣喜地得知:2023、2024两年,余东镇新增2关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家省级第五届民营文化企业30强、2家新培育文化企业,各项指标均逐步向好。针对实践团成员在考察过程中对余东古镇发展现状所存在的困惑,张书记结合党的二十大最新规定、《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等规定,阐述了自身的见解和建议,为实践团成员指点迷津、指明了后续实践方向。
访谈结束后,书记带领实践团成员共同参观余东古镇发展的长远规划图。“一轴、一环、一地标、四片区”的整体规划错落有致,“岁月寻踪”“天工造物”“梨园芳华”三大文化片区各有特色,繁华热闹的市井生活效果图洋溢着烟火气,让实践团成员看到了余东古镇开发的美好前景。
博采多方优势,集思广益“书”建议
余东古镇实地调研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召开了线上会议进行讨论,以头脑风暴的形式积极为古镇的开发发展建言献策。最后,在借鉴乌镇、宏村等传统历史文化名镇的发展模式,参考河南戏剧幻城的打造模式的基础上,实践团针对余东古镇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形成了一份完整的建议书并呈递给了余东镇启凤街党群服务中心,希望能为余东古镇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建议书覆盖发展模式创新、民生福祉改善、综合环境治理、商业发展规划、古镇特色打造、网络宣发策略等多个方面,以一条“彰显古镇特色、满足游客精神文化需求的特色发展道路”为重点,阐述了包括历史场景的还原与活化、科技文化融合在内的创新性开发措施,体现了青年大学生在建设家乡、投身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历史文化名镇开发的可行举措与美好前景。
挖掘古镇特色,雅俗共赏“广”宣传
尽一份绵薄之力,助古镇遐迩闻名。为加强对余东古镇的推广,实践团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宣传,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公众号——“心乡往之实践团”每篇阅读量在150左右,最高达345人次;实践团抖音号发布多条实践相关视频,最高阅读量近8千。实践团还制作了相关宣传册进行线下推广,利用当地特色地标制作明信片、拍立得等特色文创,赢得一致好评。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