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至8月,“我”的新疆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新疆,先后邂逅了“甜蜜”阿图什、“亚洲之心”乌鲁木齐、“人间仙境”阿勒泰、“魔都”巴楚、“千年古城”喀什、“丝都”和田、“古韵”库车、“彩虹”伊犁,实践队拍摄了独具特色的照片、视频,在哔哩哔哩、微信视频、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发布“我”的新疆系列,三个平台视频浏览量达万余次,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大美新疆。
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我”的新疆队眼中的新疆!
人文历史篇
实践队此行,在“乌孙遗址”“于阗遗址”“楼兰遗址”等遗址,找寻历史中不同部落、民族生活的痕迹,在“约特干故城”“喀什古城”“楼兰驿站”,找到他们他们辉煌的曾经。为什么说新疆是多民族共存、多元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亚欧大陆腹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枢纽,也是多种文明的传播汇聚之地。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可以说,新疆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一事实不容辩驳。新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了推动新疆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也为新疆的未来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和潜力。
在中华文明怀抱中孕育的新疆各民族文化,经过历代发展,同中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包容互鉴,深度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与中原文化一起,共同铸就了多元一体、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乡村振兴篇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重要部署。
实践队此行,探访了“独库第一村”——阿格乡康村,来这里找寻乡村旅游致富的钥匙。
康村是“中国最美公路”之一的独库公路的终点,在独库公路旅游爆火的同时,阿格乡康村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抓住独库公路最后一站的优势,打造3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民宿、休闲农家乐随之兴起,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曾经的康村,地理位置偏僻,人多地少,交通不便,村民收入很有限;如今的康村,红顶白墙的安居房、现代化的各项设施、便利的交通、越来越好的生活。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个奋斗的身影正在谱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生态文明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幅员辽阔的新疆,有着“三山夹两盆”的地貌,高山、峡谷、盆地相互交错,成为冰川、河流、湖泊众多,森林、草原、动植物丰富的自然资源宝库。这可能是新疆美如仙境的原因所在吧!
实践队此行,不仅看到了雄奇的天门山、如画的那拉提、美丽的喀纳斯、静谧的博斯腾湖……更看到如画风景后的故事。
可可托海,曾经著名的矿业小镇。过去,小镇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开矿,为工人家庭换来远高于新疆平均水平的生活条件,邻镇居民把小镇视为“小上海”。持续半个世纪的高强度开采,也使小镇堆砌了一座座状如小山的“尾矿堆”。一遇大风,矿渣漫天。
在本世纪初,小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矿业小镇转型旅游景区,一批批采矿的工人告别掘进机,开起摆渡车,老百姓的腰包重新鼓了起来。这一转变不仅折射出地方发展理念的深刻变迁,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例。正如当地居民所说“保护好自然,它会给你想不到的礼物”。
对口援疆篇
自1997年开始,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和14个省市向新疆选派大量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对口援疆的故事开始书写。
实践队此行,看到“魔都”巴楚在对口援疆政策支持下,建起的巴楚“东方明珠塔”、现代工业园区;了解到身为喀什地区棉花种植大县,拥有南疆地区最大的棉花交割库的巴楚,在产业链升级后,有了喀什地区唯一一条棉纺织全产业链;感受到巴楚县点亮夜色的烟火气,这是人民在生活越来越好之后,那一份独有的松弛感。
巴楚只是多年来对口援疆工作的一个缩影,在新疆,援建不仅仅只有经济,医疗、科技、文化、教育、人才等方面都能看到新时代援疆工作取得的硕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19个援疆省市及中央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对口援疆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新疆迎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最大、民生受益最多的时期。全方位支援让新疆大地日新月异,让天山南北发展更有速度、民生更有温度、幸福更有厚度。
在新疆这样一个中西文明交流的大磁石、大熔炉中,实践队此次新疆行,读懂了“共同体意识”,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未来,将身体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讲好新疆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