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星闪耀的农业科学技术队伍中,有这么一位女性科研工作者,她以女性特有的聪慧与智慧,勤勤恳恳地耕耘在科研的土地上,她精勤不倦,奉献青春,服务三农,为我国农业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也给农业科技队伍里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她就是河西学院赵芸晨教授,甘肃省河西地区水肥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
专注科研 创新科研成果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张掖,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贾重镇和咽喉要道。生于斯长于斯,赵芸晨对家乡有着深厚情感和归属感,自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就回到河西学院,从事科研和教学,助力家乡农业发展。
作为甘肃省B类专家、甘肃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甘肃省陇原创新人才、张掖市科技创新人才以及张掖市双减库特聘专家,赵芸晨长期从事与植物营养、土壤肥料、农业生态相关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专注于耕地质量提升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特别对绿色种养体系作物养分需求特性、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以及水肥一体化过程施肥体系,进行了定性、定量及长期定位研究。
实践出真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多年实地科研,赵芸晨对河西走廊产业带制种生产及高原夏菜两大特色支柱产业作物营养特征、养分吸收规律、肥料施用、有机生态肥配制开发、磷素营养利用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针对如何有效缓解制种玉米连作障碍进行了渗透性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通过在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开展制种玉米连作障碍发生机理研究,赵芸晨精确量化了制种玉米连作体系土壤理化性状、养分因子、微生物酶活及重金属含量等因子的变化特征;通过解析制种连作生产系统特征,明确了长期连作制种生产导致土壤性质变劣、养分因子间水平不均衡、土壤酶活下降、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病原微生物增加,有益菌与抗性菌减少,病害发生率升高,连作障碍发生机理。由此概括出连作体系玉米制种生产微生物区系特征及群落动态变化规律,明确了河西走廊连作玉米制种生产主要致病性病原菌及病害类型;并系统集成不同有机肥源(糠醛渣、沼渣、牛粪、有机硅肥等)缓解连作障碍体系,从宏观与土壤微生态角度,分析了制种玉米连作障碍诱因及机理;并找出了根际微生物-土壤-制种玉米互作机制,解析了根际根内应答与响应的关键信号;系统分析有机源物质缓解连作障碍机理与效应,初步探寻抗性制种生产体系构建机制,此项研究对精准选择功能微生物菌群,方向性调控根际微生物群落,策略性构建抗性微生物群落,缓解生产区土壤连作障碍,高效优质种子生产起到了指导作用。
扎根一线 提升耕地质量
耕地乃农业之本,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资源。赵芸晨深刻了解这一点,她常年活跃在基层一线,针对耕地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肥一体化、盐渍化土壤改良利用方面培训种植大户、职业农民、基层农技人员、相关产业体系从业人员、合作社等,目前培训人数超过15000人,有效的加强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力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对河西走廊生态区农业种植体系现存的问题进行大量分析调研后,赵芸晨发现河西走廊土壤本底值低,土壤沙漠化、次生盐渍化等问题逐年加剧,耕作层变浅,土壤微生物区系动态变化,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调控,因此土壤微生态方面的研究是目前的研究重点,有目的性的深入探究河西走廊微生态调控策略是目前的生产之重。目前,赵芸晨带领团队在有效筛选出的高效拮抗菌与养分高效利用菌基础上专注于各种菌剂研发工作,为有效提升河西走廊耕地质量贡献了科研力量。
这些年来,赵芸晨先后负责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甘肃省教育厅产业支撑项目、甘肃省委组织部“陇原创新人才项目”、甘肃省科技厅重大项目子课题和等项横向项目,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由于突出的成果科研贡献,赵芸晨先后获得了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甘肃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甘肃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张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酒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嘉峪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鲜花和荣誉的光环,不仅是对她的嘉奖,更是对她的鞭策,不辍不缀,耕而有成。
人生路漫漫,科研路亦漫漫。赵芸晨始终怀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情系农业,扎根土壤,科研开拓创新,提升耕地质量,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谱写新篇章。(文/张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