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世界变得愈发多元且充满变化,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在于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这要求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一体部署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全面激发创新第一动力,深度激活人才第一资源,充分释放科技第一生产力。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区域协同创新格局,科技创新中心作为辐射源点持续释放创新活力,探索构建起了一套高效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努力为经济发展注入创新动能。各地积极推动科技政策创新,构建多元化支持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在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要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马续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管系主任秦春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柴建,以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相雅凡几人联合执笔,发表了题为《完善多政策协同、优化科创新生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文章,提出了对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见解与建议,为未来创新生态的优化提供了有益参考。
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问题
文章总结了我国各省市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主要工作,提出陕西作为全国科教大省和西部重要创新高地,创新实施“三项改革”工作,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陕西省拥有110多所高校和1800余家研发机构,2023年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71.72%,位居全国第10位,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排名第7位。近年来,陕西省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积极推进“三项改革试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单位达145家,成功转化科技成果1.8万余项。同时,技术转移体系日益成熟,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文章指出,尽管我国各省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在优化科创生态、构建科创体系、激发科创效能、加速创新资源优势向高质量发展优势转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不全面、不充分。尽管科技成果总量逐年递增,但科技成果的项目化、市场化、产业化水平不够,科技成果向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技术转化能力存在一定差距。这一现象在全国也较为普遍,当前科技存量资源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薄弱,转化体制机制不畅的问题仍然存在,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较明显。
二是,科技政策驱动成果供给活力有效释放,但政策间缺乏协同联动,未能形成政策合力。政策布局主要聚焦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端”,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端、服务端等则缺乏相关政策的协同与联动。因而,未能充分激活“需求端”,企业作为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对科技成果的承接转化能力不足;未能做强“服务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但在专业化程度、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建设方面仍需提升与完善。技术转移机构系统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对中试熟化、技术集成、资本运作等高价值业务涉及较少;技术转移人才培育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培训力度不足、实践导向不明显的问题;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绩效评价方法不科学,尚未考虑不同类型机构的分类评价,不利于引导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且对技术转移人员的激励空间有限。
四是,科技金融有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但服务覆盖面有待扩大、服务能力有待提升。近年来,我国着力推动科技金融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但尚未充分调动各类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滞缓,多渠道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合力不足。同时,区域内缺乏专业性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服务平台,未能建立覆盖全面的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体系,远不能满足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融资、政策利用和公共服务对接等多元化服务需求。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对策建议
对于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文章也给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首先,文章建议,组建科技创新人才研究院,建立决策咨询机制,促进行业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一方面,打破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有效整合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着力打造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和产业需求于一体,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人才研究院。人才研究院不依附于某一个大企业,是独立生存发展的市场主体,以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引导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区域产业发展为目标,开展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创业等主要业务,改革科技创新运营方式,打通从研发到产出通道,实现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建立以战略科学家为代表、各领域顶尖专家参与的决策咨询机制,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智力支撑。
其次,文章建议,完善成果库、需求库,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技术转移服务效果。一是基于产业应用领域,分别制定科技成果与科技需求分类体系,构建各自的发现、采集、筛选、分析机制,认真打磨和设计成果登记表格和需求调研表格,做好隐形需求挖掘和隐私保护,按照产业应用领域形成全省统一的科技成果库、企业科技需求库和科技工作者技术能力库等;二是着力推动科技成果与科技需求匹配,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技术需求,线上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科技成果信息,线下组织开展路演、推介等活动,加强供需对接,另一方面,构建“1+N”网络平台体系,“线上+线下”融合共同促进供需精准对。此外,引入技术经理人,通过技术经理人的专业性和敏锐性及时、精准进行高校技术成果和企业需求的匹配、对接。
第三,文章建议,强化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端”与“服务端”的政策布局,推动政策协同供给与同步发力。一是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端”的政策引导与支持,进一步鼓励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吸纳成果转化的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支持工作成效明显的单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并给予税收优惠、资金奖励等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试点单位探索采用“先使用后付费”方式,采取“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许可费”等方式支付许可费,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企业使用。二是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端”的政策支撑,进一步优化技术转移环境,加大对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纪人等开展技术转移活动的奖励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建不同产业领域的“中试平台”供各研发机构共享利用,重点加大对科创企业中试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打造新质生产力培育示范窗口,持续建设概念验证中心,贯通成果遴选、评价、验证、转化的运营链条,切实提高相关载体的数量与承载能力。
第四,文章建议,加强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一是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机构建设与分类评估,对现有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完善功能设置,同时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机构业务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体系;二是有序推进技术转移转化人员职称评审工作,打通职业晋升通道,积极完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培训基地、培训师资、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提升人员服务能力。建立符合技术转移转化工作特点的专门人才评价制度,以能力、业绩和贡献评价人才,破除“四唯”倾向。三是开展校企合作,高校和企业互派人员到对方单位,开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工作,助力高校、科研院所的大量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
最后,文章建议,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服务能力。一是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各类资本参与设立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天使基金;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子基金,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引导科技成果产业化投资;发挥政策性基金“聚沙成塔”作用。设立科创母基金投向成果转化阶段,整合产业引导基金优先解决“链主”企业资金需求,引导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共建产业基金,导入上下游配套项目实现延链补链,再通过向科技创新源头延伸,实现强链创链;二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发展新模式,加大对科技体制试点改革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扶持力度,采取创业投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三是积极打造“一站式”的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全覆盖的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体系。
总之,只有认清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问题,再根据文章中所提到的对策建议逐步实施行动,必将能加速推动我国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应用,产生社会价值。(文/丁旭)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