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瑰宝,非遗不仅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东南大学“丹青剪影传习组”的实践团成员们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之心,在春节前夕来到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剪纸针绣坊,开展了一次旨在探索丹阳剪纸艺术之美的社会实践活动——“纸韵流芳:青春对话丹阳剪纸艺术”。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群体对丹阳剪纸的认知度和兴趣,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郑静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首先深入了解了丹阳剪纸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脉络。郑老师详细介绍了丹阳剪纸拥有超过一千年的悠久历史,并在当地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特别提到了丹阳剪纸的独特技艺——“脱稿剪”,即无需预先绘制图案即可直接进行创作,这种技艺展示了极高的手工水平和创造力。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项古老技艺的魅力,郑老师展示了一系列自己精心制作的剪纸杰作。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她高超的技艺,更体现了她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精神。其中,以蛇为灵感、福为根基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这些作品形态各异,每一件都巧妙地将蛇的形象融入到传统的“福”字之中,寓意吉祥如意。有些作品中的蛇蜿蜒灵动,仿佛在祝福新的一年;有些则以抽象的形式表现,赋予传统“福”字全新的视觉体验。此外,还有许多展现龙戏珠的作品,每一条龙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灵动的气息,仿佛随时要从纸上跃出。
欣赏完郑静老师的剪纸杰作后,实践团成员们开始了他们的剪纸技艺学习之旅。首先,郑老师亲自示范了如何将一张普通的红纸变成精美的立体文字作品。只见她手中的剪刀仿佛有了生命,“咔嚓、咔嚓”的清脆声响中,红纸在她的指尖下灵活翻转,不一会儿,一个立体的“春”字便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一过程让实践团成员们对剪纸技艺有了直观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
受到郑老师精湛技艺的鼓舞,实践团成员们开始了自己的剪纸尝试。初学者们瞪大了眼睛,专注地模仿着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小心翼翼地沿着线条剪裁,生怕一不小心破坏了即将成形的作品。随着练习的深入,大家逐渐掌握了技巧,手指的动作变得更加流畅自如。当一个个立体的“春”字在手中渐渐成型时,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通过这次亲身体验,每位成员都感受到了剪纸艺术不仅仅是对技巧的考验,更是对耐心与创造力的挑战。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
完成自己的剪纸作品后,实践团成员们进一步欣赏了郑静老师的更多剪纸杰作,进一步体会到了剪纸艺术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手工技艺。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她高超的技艺,更体现了她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对郑老师进行了深入采访,探讨了关于丹阳剪纸面临的挑战、传承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愿景等重要议题。郑老师鼓励年轻人积极投身于学习剪纸艺术,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掌握这门技艺。她表示:“我们不仅要一代代地传承好剪纸技艺,还要开发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纸产品。”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亲身感受到了丹阳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加深了他们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与热爱。通过亲身体验,每位成员都深刻体会到了剪纸艺术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手工技艺,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未来,实践团将继续致力于丹阳剪纸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利用实际行动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共同的努力,让这份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中华文明的时代华章谱写新篇章。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