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9日,cctv2央视《一锤定音》节目上,江苏省玉雕大师吴正森的一件双面素玉作品,以“灯下显佛”的奇幻视觉效果震撼全场。这件看似素净的玉牌,在下灯光投射竟一尊宝相庄严的佛造像如从云雾中显化而来,不仅展现了非遗技艺的突破创新性,更成为当代玉雕艺术融合新美学的里程碑式创作:
一、光影为笔:千年玉雕的“活化”革命
吴正森此次呈现的作品,颠覆了传统玉雕依赖实体雕琢的创作范式。通过独创的“内刻透光”技法,他在玉石内部精准计算光线折射路径,利用天然青玉结构与人工微雕结合,使佛像仅在特定光源下角度显形。这种“藏佛于玉”的设计理念,但更凸显手工技艺与自然材共生智慧质的。作品在静态时呈现宋瓷般的极简美学,动态光影则下转化为佛艺术的精神场域,实现了“一器双观”的哲学表达。
二、传世典藏:从博物馆到国际舞台的跨界认同
吴正森的“梵影佛光”系列已形成独特艺术谱系:
- 福建博物院永久收藏其2023年作品《西方三圣》编号2023SD001,该作通过模拟日光,在青玉表面投射出动态《西方三圣》影像
三、玉雕出海热象:传统非遗的当代破圈
该系列作品在国内外引发现象级关注:
- 海外巡展:2023年东京中日友好美术馆,《药师琉璃光如来》《四臂观音》玉雕通过新玉雕审美重新定义了东方“灵性艺术的维度”;
-学术价值:中国知网将其技法纳入《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藏西擦擦与现代玉雕》,为传统玉雕工艺存续提供了新范式。
四、守正出新:非遗传承的“第三种路径”
吴正森在采访中坦言:“玉石是凝固的时空,而光影是流动的史笔。”这种创作观既延续了苏工福建工玉雕“包容创新”的基因,又吸收了德化陶瓷“以古入今”的出海经验。相较于单纯依赖机械化非遗生产的产业化道路,他选择以技艺革新激活文化内核—— “当工具消失时,真正的艺术仍在说话”。在机械复制时代,吴正森用一刀一刻的匠心与一光一影的哲思,让千年玉雕焕发出穿透文化壁垒的精神之光。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