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未央,夜已殇。春草长一寸,思念增几分。在无尽的思念中含泪蓦然回首——母亲离去已经一年了,她的名字叫朱水蓉,这个名字永远镌刻在我的脑海中。
在我的心中,母亲始终是美丽的,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息。她有深深的眼窝、挺拔的鼻梁、甜美的笑容、温暖的话语; 任何人跟她相处,都会感觉如沐春风、温暖舒适; 男女老幼都很喜欢她。
母亲的美体现在她的整洁和勤劳: 无论小时候我的生活多么艰难困苦,她每天总是把屋子和公用楼梯擦洗的干干净净,木地板上直接能睡觉、木楼梯上可以光着脚丫子坐在上面歇凉。衣橱和储物柜里总是摆放的整整齐齐一丝不苟,几十年如一日直到生命最后一息都这样。母亲对房间的整洁度要求很高,我们每次回去了就如同回到宾馆一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都快80岁了,嫌撮箕在家占地不好看,干脆就直接用一块金属板来撮垃圾,平时就把这块板藏在阳台的护栏里,不仔细看都发现不了。我们小时候,她每天下班回家做完家务总是拿着毛线给我们编织毛衣毛裤,逢年过节前总是踩着缝纫机为我们熬夜制作新衣服,总之她手里永远有干不完的家务活。日子过的再苦再累,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给儿时的我们许多温暖。
母亲美在她的乐善好施与人格魅力。同样内容的话,经她的口说出来就格外好听。她离去了,家属区好些同事来了都伤心难过的落泪不止,有的嚎啕大哭……他们当中有母亲在单位工作时深度帮扶过的叔叔阿姨。几十年前,他们在单位还是单身职工,家境贫寒; 为了外调,母亲风里雨里跑过很多偏僻的县城了解他们老家的情况,回单位后为他们申请了一笔笔困难补助金……母亲是非常大方好客的,在我小时候,记得时常是在星期天,就有工厂的叔叔阿姨来我们家聊天玩耍,然后出去打麻雀玩,母亲就在厨房里忙着弄饭烧菜款待他们; 母亲单位有个很年轻的高干子弟叫廖三民,他个子一米九很高大威武,上世纪70年代初就抽着中华香烟,经常来我们家爽朗地喊着“朱师傅”,然后聊天吃饭。我们家属区每个单元的天井里有四户人家的厨房呢,每家人平常吃啥互相都看得见,邻居家的哥哥姐姐看到了都很惊讶:“这个叔叔好能吃呀!他吃面条需要很大一碗才能吃饱呢,都够我们一家人吃啦!”……我们住大院的时候,母亲经常让我把做出来好吃的东西端给邻居王婆婆、郑奶奶; 把香肠拿给院子里捡垃圾的张奶奶,还念叨说她们家里没人照顾或很困难。小时候,我们家厨房里一盆盆的炸货,也是被邻居家的小朋友不时偷袭,几十年后这些小朋友都当父母了,碰到我的父母时还打趣地问道:王叔叔朱嬢嬢啊,您们知道吗?我们小时候经常偷偷跑到你们厨房去偷你们的炸货和包子馒头呢……母亲哪怕是在离世的头一天,还把自己好吃的东西分发给同病室的病友,她骨子里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呈现的那么真实与自然。
母亲的美体现在她对我父亲一家人无条件的关爱,而且始终无怨无悔。我爷爷奶奶在重庆农村,有姑姑小叔等一大家人,生活很困难。妈妈为了生弟弟,就把小小的我放在重庆城里大姑家寄养,但是爷爷为了争取点抚养费补贴家用嘛,就把我接回农村去了,大冬天的奶奶给我脚上缠着裹脚布把我冷的……但妈妈寄来的那些亲手织的新帽子、毛衣、毛裤,买的新鞋都通通被奶奶放在柜子里存着——那个时代的农村人穷怕了。等母亲回到重庆看到柜子里的衣物还新崭崭的放那里时,不禁暗自伤心。在我记事的十多年中,重庆爷爷经常写信来成都:不是老家发洪水,就是家里揭不开锅了,总之就是需要寄钱寄粮票回去。母亲请外婆陈冬莲来带着我们几姊妹一共六口人蜗居生活的情况下,每月都配合父亲节衣缩食从几十元的工资中省下一部分寄回重庆老家去,几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一声怨言。我三叔有一年在成都被汽车撞断了腿,父母带着我们几姊妹去医院看望他,把我们很久没有吃到的苹果和炖的补品等等送给三爸吃,后来把他接回家里养伤; 再后来是三爸在四川大学读书,每周末回来吃饭,母亲总是把最好吃的留到星期天等三爸回来再做。时光荏苒,许多年后,当母亲和父亲带着儿女和孙子、外孙女回重庆老家时,她依然把身上所有的现金都掏出来送给重庆农村的亲戚和朋友,让我也把身上的现金都拿出来分发给大家。而且做完这些她才能感到踏实安心,她脸上才会露出满意的、如释重负的笑容。乐善好施、吃苦耐劳、隐忍负重、顺从丈夫。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已经很难找到这样人美心善的儿媳妇了。
母亲的美在于非常疼惜她的儿孙。在她身体尚可的时候,她总是在儿孙们要回家时,采买制作,她在厨房里洗呀、炸呀、炖呀,不知疲倦地劳累着,炸排骨、凉拌鸡、炖鸭子……张罗一桌子好吃的美食。每当我问“妈,你累不累呀?”她总是说 “没多少事,不累呢”……在几十年的日子中,她都是默默为儿女们付出自己的力量和所有,哪怕自己再困难她也没有向儿女伸过手要过任何帮助。她总是独自默默忍着扛着。一如她近年来身体那么不好,都没有向儿女们吭一声,总是自己默默承受。在她承受不了时,她宁可选择主动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也不想拖累儿孙……我傻傻的母亲啊!您生命之花竟然以这种决绝的方式凋谢,这是我心头永远无法承受之重!
人们都说:人品是一生的通行证。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智慧、久于善良、终于人品。我的妈妈不仅长的漂亮,更是一个骨子里镌刻着善良因子的伟大母亲。她看透了世态炎凉但仍然保持着善良的品质,她懂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要传承母亲身上善良的可贵品质,我作为一个60多岁的老女儿,在心里千万次向您肃立、千万次向您致敬、千万次设想着和您在一起的场景、千万次为您扼腕叹息……也因我自己没能为妈妈做出过什么重要贡献而深感遗憾,没有察觉到妈妈身体已病入膏肓而感到长久的自责……
无论我行走在北京宽阔的马路、还是静坐于广州偌大的客厅; 无论在穿行云天的飞机上,还是在寂静的夜晚斜靠床前——这一年的每一天里,都不由自主地好多次浮现出母亲的音容笑貌,每一天情不自禁地用很多时间去回忆与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有时候竟然在泪眼朦胧中依稀看得见您的身影,虽天人永隔但仍不愿相信您已经离我们而去。妈妈,我很想您,没有您的日子我感觉很孤独、很忧伤、很无奈、很无所适从,我只能在梦中见到您。妈妈,到底有没有“那边”啊?如果有,您在那边还好吗?您是我心头永远的港湾一生的牵挂。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妈妈,您用自己的方式和人生之旅、用生命的绝唱吟诵了它。(文/王琦琍)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