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市安宁区长风社区的傍晚,总有一盏灯为孩子们亮起。在兰州市安宁区长风社区,每个工作日的傍晚,总能看到一群身披红马甲的大学生志愿者牵着孩子们的手走进社区活动室。作为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的"六点半课堂"创始人,王炳翔带领团队用一年时间将这一以“课后辅导+德育浸润”项目打磨成基层治理创新样本,累计服务社区儿童超500人次,志愿服务时长突破2000小时。这一项目不仅解决了家长“课后六点半”难题,更以雷锋精神为引领,为孩子们点亮了知识与品德的“双盏明灯”,成为基层社区治理与高校志愿服务的融合典范。
一、扎根社区需求,搭建教育帮扶平台
1. 精准对接“课后真空”
随着“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社区儿童课后托管需求凸显。青协联合长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调研发现,辖区23名儿童中,70%家庭存在辅导能力不足、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基于此,“六点半课堂”以“课业辅导+素质拓展”为切入点,每周一至周五傍晚开展服务,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并结合手抄报制作、科学实验等趣味活动,帮助孩子们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2. 打造“双师型”志愿队伍
青协创新“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工作者”联动模式,选拔成绩优异、沟通能力强的志愿者组成专项团队。通过岗前培训、教案设计、经验分享会等机制,确保辅导质量。例如,数学辅导中,志愿者将应用题与生活场景结合,用“超市购物计算”“公交路线规划”等实例化抽象为具体;英语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单词接龙等游戏提升记忆效果。
二、以雷锋精神铸魂,培育时代新人
1. 德育课堂融入日常
项目紧扣“学雷锋·树新风”主线,将雷锋精神教育贯穿始终。志愿者通过讲述雷锋故事、观看纪录片《永恒的丰碑》、开展“今天我帮同学解难题”等活动,引导孩子们感悟“钉子精神”与奉献情怀。在2025年3月的活动中,一名原本畏难退缩的小学生受雷锋事迹感染,主动为同学讲解数学题,成为“课堂小老师”。
2. 实践育人双向赋能
志愿服务不仅是付出,更是成长。青协成员郑智怀同学在总结中写道:“教会孩子解题是‘授人以鱼’,而传递雷锋的奉献精神是‘授人以渔’。”项目开展以来,志愿者累计撰写服务日志200余篇,5名志愿者获评校级“志愿服务标兵”,团队开发的《小学德育实践课程包》被纳入社区长期教育资源。
三、创新服务模式,深化社会协同
1. 多元主体共建共治
项目突破“高校单兵作战”局限,联动兰州益兴社会组织、社区网格员、家长委员会等力量,构建“资源共筹、活动共办、成果共享”机制。例如,2024年5月开展的“亲子共学日”活动中,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手抄报制作,社区提供场地与物料支持,社会组织引入专业心理辅导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2.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
为提升服务覆盖面,青协开发“六点半云课堂”小程序,上线微课视频300余个,涵盖学科重难点解析、安全知识科普等内容。
四、社会反响与未来展望
1. 从“社区课堂”到“精神地标”
长风社区家长满意度达98%。社区居民张奶奶感慨:“孩子成绩进步了,更懂得关心他人,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这一评价折射出项目“智育与德育并重”的深层价值。
2. 锚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2025年,团队计划从三方面深化服务:
拓展服务半径:与周边3个社区建立合作,推广标准化服务流程;
强化数字赋能:开发AI作业诊断系统,实现个性化学习推荐;
深化文化传承:开设“红色甘肃”特色课程,将南梁精神、铁人精神融入德育。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六点半课堂”用2000小时的坚守证明:志愿服务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当大学生志愿者牵着社区儿童的手,在雷锋雕像前许下“争做新时代螺丝钉”的誓言时,我们看到的,正是青春与成长最美的模样。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