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的精神如灯塔,照亮小学教育前行的方向。如何将会议精神融入小学教育教学中心工作,以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
改革精神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心工作中,体现为对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持续革新。当下,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学校应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像鹤庆县云鹤镇中心小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竞优活动,围绕“双向赋能、共同进步”理念开展校培计划、师徒结对,突出“三带三学”,不仅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成立学科教研组,组织研讨和沙龙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学经验与策略的共享,这种改革举措正是对会议精神的生动实践,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在小学教育领域同样至关重要。教师的工作作风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部分教师存在的“躺平”心态、敷衍教学等问题,严重制约教育质量提升。以改革精神推进作风革命,要求教师树立敬业爱岗、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比如,在集体备课、授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等环节,要精益求精,杜绝形式主义。通过提升工作效能,缩短问题解决周期,提高教学反馈速度,确保学生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让教育教学工作更加高效、务实。
在推进教育改革和作风建设的过程中,为基层减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当前,小学教师面临着繁多的非教学任务,如各类检查、评比、表格填写等,占据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按照会议中提到的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教育管理部门应精简不必要的行政事务,减少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干扰。严格规范各类检查、评比活动,整合重复性工作,让教师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教学研究和学生培养,真正做到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减负松绑。
面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这一教育热点,小学教育也应以改革精神积极应对。教育部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提供了方向。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搭建沟通平台,制定科学育人计划;家庭要树立正确教育观念,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社会则应提供优质资源和服务。通过三方紧密合作,打破教育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为学生创造更加和谐开放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小学教育应以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为指引,将改革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作风建设、基层减负以及热点问题应对等各个方面。以严的标准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推动全省小学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云鹤镇中心小学杨金春)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