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30日,由南京医科大学和广东省抗癌协会联合主办,南京医科大学部省共建肿瘤个体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第三附属医院(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常州医学中心、姑苏学院、无锡医学中心、泰州临床医学院、苏北临床医学研究院、附属肿瘤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和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共同承办,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早筛及流行病学专委会、广东省抗癌协会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单细胞科技分会共同协办的“第三届大湾区肿瘤防治学术大会暨南京医科大学肿瘤个体化医学学术会议”在江苏省常州市成功召开。本次大会邀请了内地和港澳地区著名高校、研究机构以及知名医院的10位两院院士和近百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与会专家围绕肿瘤流行病学、病因学、肿瘤转移、肿瘤代谢及肿瘤免疫等领域,以及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医工交叉学科前沿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大会旨在广集众智、共谋良策,推动肿瘤防治科学和技术发展及其转化应用,提升我国肿瘤防治水平。大会吸引了全国各省市肿瘤专业委员会负责人、肿瘤相关领域青年骨干和学生代表共500余人出席。
大会主席与嘉宾开幕式合影
大会现场
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林东昕院士,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周伟,南京医科大学校长胡志斌,恒瑞医药战略发展事业部总经理钟兴龙,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汤黎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林东昕院士回顾了大会从大湾区到长三角的发展历程,表示“这一跨越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延伸,更是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并强调了本次会议在推动肿瘤防治学术交流与协作方面的重要性,期待通过深化合作提升我国肿瘤防治水平。周伟市长介绍了常州的经济和产业优势,尤其是新能源和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成果,强调了常州在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和生物医药创新方面的努力,并希望通过大会汇聚智慧,提升肿瘤防治水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胡志斌校长介绍了南京医科大学的学科优势、科研成就及与常州的深度合作,提出本次大会旨在促进肿瘤防治领域的多学科融合与产学研联动,推动长三角与大湾区资源互补,为全球肿瘤防治贡献中国智慧。钟兴龙总经理介绍了恒瑞医药在肿瘤防治领域的创新成果,表达了与学术界、产业界和临床界合作推动肿瘤防治科研创新和临床转化的愿景,希望通过大会交流合作提升我国肿瘤防治水平。汤黎明院长介绍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在肿瘤防治领域的建设成果,并希望与大湾区团队和产业伙伴合作,推动肿瘤防治多学科融合与科技创新,提升医疗水平,造福患者。
会议开幕式由广东省抗癌协会第二届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单细胞科技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实验研究部科室副主任、研究员贝锦新主持。
此次大会由南京医科大学胡志斌教授、靳光付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贝锦新教授、郑健教授和丁培荣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大会共设置了5个分论坛,分别由南京医科大学汪秀星教授、钱旭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旭东教授、罗春玲教授(华夏菁英论坛),南京医科大学胡志斌教授(肿瘤遗传与表观遗传)浙江大学吕志民教授(肿瘤微环境),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肿瘤微生态),以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肿瘤诊断与治疗)担任各论坛召集人。采用“专家报告+点评问答”的方式进行,与会专家们围绕肿瘤代谢、肿瘤微环境、肿瘤遗传与表观遗传、肿瘤免疫治疗、肿瘤微生态、精准诊疗及创新技术等领域展开了一次学术理念、研究经验、前沿技术的思想碰撞。
院士报告要点速览
中国工程院林东昕院士作《肿瘤基础研究的挑战和思考》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林东昕院士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大会上,林院士深入剖析了现今肿瘤基础研究的状况与挑战,指出我国的大部分研究仍处于对国际先进理论的验证阶段,原创性理论仍较匮乏,缺乏具有引领性的成果。同时,具备理论创新和临床指导意义的研究工作也相对稀少。随着研究碎片化趋势的加剧,系统整合与框架重构显得尤为迫切。林院士呼吁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融合,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以提升我国在国际肿瘤研究的影响力。
中国科学院马骏院士作《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在项目中培养年青人才》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马骏院士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他分享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进行科技创新与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的宝贵经验。马院士通过多个丰富的实例,详细讲解了在科研项目中锻炼创新型青年人才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团队的关键路径,强调研究应围绕临床“填空题”展开,注重多学科交叉与医工结合的方法。其经验为医学领域青年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科学范式和实践指导。
中国工程院沈洪兵院士作《基因组和大数据时代的精准公共卫生》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沈洪兵院士担任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系统梳理了精准公共卫生的发展脉络。他指出,精准公共卫生在疾病机制解析、靶向干预及疫情防控方面存在巨大潜力,但目前仍面临认知不足、数据质量参差、模型解释性差及算力不足等挑战。他建议加强多学科协同,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公共卫生中的深度应用,促进基因组学成果转化,突破技术瓶颈,缩小认知差距,加快构建智能化、高效、公平的精准公共卫生体系,实现从疾病预警到个性化健康管理的全面升级。
中国工程院于金明院士作《精准肿瘤学新实践》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于金明院士是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就精准肿瘤学的新实践进行了系统阐释,系统介绍了我国肿瘤治疗的现状。他指出,肿瘤的高度异质性导致治疗和预后面临诸多挑战。他强调,当前肿瘤治疗亟需向规范化、精准化和创新化方向转变,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步迈向“以健康为中心”,通过分子与基因信息引导,实现个体化、定制化的精准治疗方案,以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和患者获益。
中国工程院李兆申院士作《我国居家Hp感染及传播防控策略---现状、共识及意义》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李兆申院士是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和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他系统介绍了我国在幽门螺杆菌(Hp)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并绘制了全国居家感染率地图,指出与感染者共同居住是Hp传播的主要风险因素。他表示,基于家庭的防控策略更适合我国国情,是阻断Hp传播的有效途径。通过提升公众防控意识、推广分餐制及使用公筷公勺等习惯,并对感染家庭成员进行同步治疗,可有效降低交叉感染与再感染率,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中国工程院詹启敏院士作《食管鳞癌的遗传变异和分子特征》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詹启敏院士是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系统介绍了食管鳞癌遗传分子特征的研究进展。研究团队利用大规模全基因组和全外显子测序,揭示了食管鳞癌的突变谱、结构变异特征,并鉴定出ZNF750等关键驱动基因及高度活化的信号通路,为靶向治疗提供新靶点。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还明确了食管鳞癌的四种亚型,为其精准分型与个体化治疗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工程院王俊院士作《肺癌手术智能辅助模块的探索》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王俊院士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他全面回顾了肺癌外科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当前患者数量庞大、手术需求高,而受限于术式复杂、精度要求高及培训难度大,手术能力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针对这一问题,他提出并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肺癌手术智慧辅助系统。该系统通过图注意力网络学习医学先验知识,并结合多层次监督机制,实现手术行为的细粒度识别,构建术前路径规划与术中风险提示模块,有效降低了手术难度、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并且促进了胸外科手术的高效教学与精准质控。
中国科学院樊嘉院士作《肿瘤临床科学家研究新范式》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樊嘉院士担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名誉院长,他强调以患者临床数据为基础,围绕全诊疗周期进行系统性规划,整合多学科力量以识别新的治疗靶点。樊院士通过实例深入阐释了“从1到100”的创新联合治疗策略与“从0到1”的原创靶点挖掘路径,并提出了一种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融合多元科研模式的新型治疗范式,旨在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从而重塑肿瘤诊疗格局,切实造福患者。
中国工程院韩德民院士作《智能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韩德民院士担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系统总结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重要成就。结合全球医疗卫生发展的趋势,他围绕科技强国建设目标,深入分析“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这一重大决策部署的意义。以新疆国际医疗中心建设为例,韩院士介绍了“健康管理前置”的新模式,实现了服务链从预防筛查、精准诊疗到慢病管理的全流程覆盖,推动了医疗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邬堂春院士作《环境与肿瘤》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邬堂春院士任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他指出,空气污染等环境因素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并与肺癌及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他强调病因预防及早期干预的重要性。邬院士呼吁提升环境质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推动多学科协作,逐步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从而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
“华夏菁英论坛”报告要点速览
南京医科大学钱旭教授作《铁代谢与胶质瘤干性维持》主题报告
南京医科大学钱旭教授聚焦铁代谢在胶质瘤干性维持中的关键作用,研究揭示铁稳态失衡可影响肿瘤干细胞特性,并通过调控关键信号通路促进胶质瘤进展。其团队深入探讨了铁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及其对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为靶向铁代谢的抗肿瘤策略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有望推动相关临床转化应用。
陆军军医大学时雨教授作《巨噬细胞异质性与肿瘤缺氧生态》主题报告
陆军军医大学时雨教授聚焦缺氧压力下巨噬细胞功能表型异质性对脑肿瘤微环境的塑造作用,利用多组学手段系统揭示其空间分布、互作规律及机制。其团队发现,脑转移瘤坏死区域的缺氧巨噬细胞亚群可促进瘤血管生成与渗透,而在脑胶质瘤中,缺氧巨噬细胞则通过抑制T细胞浸润削弱免疫应答。研究为改善脑肿瘤免疫微环境和提升临床疗效提供了新策略与靶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陈硕教授作《Inside-out phosphoantigen presentation by butyrophilins》主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陈硕教授系统阐述了嗜乳脂蛋白在感染免疫、长寿、自身免疫病和肿瘤免疫中的调控作用。重点介绍团队利用羊驼模型,首次解析磷酸抗原–TCR复合物晶体结构,揭示γδTCR识别磷酸抗原的分子机制,为开发基于磷酸化抗原的创新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初波教授作《代谢驱动的铁死亡调控肿瘤进展的机制研究》主题报告
山东大学初波教授聚焦代谢驱动的铁死亡在肿瘤进展中的调控机制,发现S100P通过结合ACC促进自噬-溶酶体降解,重塑脂质代谢,进而调控肝癌细胞对铁死亡的敏感性,为逆转索拉非尼耐药提供新思路。此外,初教授还系统解析了氨基酸代谢物调控铁死亡的机制,揭示色氨酸代谢产物5-HT、3-HA及肠道菌群来源的IDA抑制铁死亡的作用,为肿瘤代谢治疗提供了新见解。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朱鹤研究员作《AR非依赖型前列腺癌谱系可塑性和转移的调控机制和干预新策略》主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朱鹤研究员长期聚焦前列腺癌谱系转化机制,提出多项创新干预策略。其研究从雄激素阻断治疗诱导的谱系转变现象出发,阐明了Gremlin1诱导双阴性前列腺癌转化的机制,并开发相应单克隆抗体。研究对改善去势抵抗前列腺的治疗抵抗、提高患者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李新建教授作《STING配体探针的研发及其在抗肿瘤药物筛选中的应用》主题报告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李新建教授向我们分享了团队在STING通路研究中的重要进展,重点介绍了新型STING配体探针FiSL的研发历程。研究还发现中药成分厚朴酚可作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STING激动剂,能有效激活免疫通路,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展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武汉大学张金方教授作《The role of m6Am methyltransferase PCIF1 in T cells and cancer immunotherapy》主题报告
武汉大学张金方教授聚焦RNA表观修饰与肿瘤免疫调控,发现m6Am修饰酶PCIF1在调控CD8⁺ T细胞激活及其铁死亡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其敲除可显著增强CD8⁺ 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提升免疫应答效能,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这一研究也为开发靶向PCIF1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潜在靶点。
南京医科大学汪秀星教授作《胶质瘤干细胞自我更新机制与干预策略》主题报告
南京医科大学汪秀星教授围绕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难题,系统研究胶质瘤干细胞与免疫微环境互作调控其自我更新的机制。团队揭示了免疫因子维持肿瘤干性及关键调控因子的分子机制,解析了自我更新过程诱导促炎微环境重塑的作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新型干预策略并推进临床试验,为胶质母细胞瘤的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鞠怀强教授作《脂肪微环境与抗肿瘤免疫》主题报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鞠怀强教授聚焦胃肠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及免疫联合治疗策略,首次系统描绘结直肠癌癌旁脂肪微环境图谱,揭示其通过调控免疫系统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研究明确癌旁脂肪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分布及其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为靶向癌旁脂肪及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靶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常江教授作《遗传-环境交互和食管癌演进》主题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常江教授长期从事肿瘤分子流行病学与病因学研究。本次报告聚焦环境与基因交互对癌变早期事件的影响,深入探讨食管癌发生过程中突变克隆的演化机制,绘制了食管癌“时-空”动态演化的高清图谱,系统解析环境-基因交互致癌的分子通路与作用机制。研究为推动肿瘤精准病因预防、识别新型分子靶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王存教授作《肝癌治疗新策略的探索研究》主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王存教授聚焦肝癌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揭示高表达CD49f的肿瘤起始细胞(TIC)通过与中性粒细胞形成互作环,诱导CD155上调,促进免疫逃逸。抗CD155与抗PD-1联合治疗显著提升免疫疗效,为肝癌免疫治疗策略的创新提供了关键思路。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胡政教授作《肠癌起源与早期演化》主题报告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胡政教授聚焦肿瘤演化与基因组学研究,通过重构高分辨率谱系树,揭示了肿瘤多克隆起源及其向单克隆演化的分子机制,突破了传统单克隆起源的认知。同时,提出多模态数据融合追踪细胞谱系的计算框架PhyloVelo,并开发空间原位谱系追踪的技术与算法,为深入理解肿瘤起源提供了全新视角与方法。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高翔宇教授作《胃癌双抗免疫治疗的进展》主题报告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高翔宇教授长期致力于胃癌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研究,团队一方面建立了基于免疫治疗反应的分子分型体系,另一方面提出双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升晚期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获益。此外,团队还绘制了泛癌免疫治疗后的免疫微环境图谱,有望填补相关临床空白,为个体化诊疗提供重要依据和新思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彭振维教授作《中晚期肝癌的介入治疗》主题报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彭振维教授聚焦中晚期肝癌的介入与系统治疗联合策略,针对晚期肝癌单一治疗效果有限的问题,彭教授证实TACE联合仑伐替尼具有良好协同效应。针对门脉癌栓患者,彭教授设计了联合介入与放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提高仑伐替尼的癌栓控制率。同时,彭教授还开展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II期研究,初步证实其疗效,为后续临床试验奠定基础。
“肿瘤遗传与表观遗传论坛”报告要点速览
复旦大学雷群英教授作《营养和肿瘤代谢异质性》主题报告
复旦大学雷群英教授长期专注于营养与肿瘤代谢研究,系统总结了支链氨基酸(BCAAs)代谢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团队聚焦肿瘤代谢重塑及代谢感知机制,以胰腺癌为模型,揭示了代谢重塑在其早期演变中的关键机制,为靶向BCAAs代谢的肿瘤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军事医学科学院周钢桥教授作《DNA damage repair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主题报告
军事医学科学院周钢桥教授聚焦DNA损伤修复在肝细胞癌进展中的作用,采用基于罕见遗传变异的分析策略,鉴定出新的易感基因NRDE2,并阐明其在DNA损伤修复中的关键机制。同时,发现NCOR1缺失可增强抗肿瘤免疫,促使“冷”肿瘤向“热”肿瘤转化。研究为肝细胞癌的机制解析与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支持。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秦骏教授作《前列腺癌可塑性调控》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秦骏教授长期致力于前列腺癌致病机制研究。其团队发现,肿瘤相关炎性成纤维细胞可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促进内分泌治疗耐药;KMT2C突变可驱动前列腺癌向双阴性亚型的转分化及腺瘤起源。相关研究为开发靶向干预策略、抑制肿瘤进展及克服治疗耐药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薛愿超教授作《RNA功能基因组学新技术及应用》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薛愿超教授聚焦RNA高级结构识别及其功能靶标挖掘的技术研发,系统介绍了团队自主构建的RIC-seq、vRIC-seq、CRIC-seq和LACE-seq等技术。研究揭示基因组重复元件Alu序列通过RNA互作介导增强子与启动子特异性配对的新机制,为解析非编码区突变的致病机制及开发RNA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全新工具和理论基础。
“肿瘤微环境论坛”报告要点速览
浙江大学吕志民教授作《Metabolic reprogramming and immune evasion in cancer》主题报告
浙江大学吕志民教授分享了团队在糖酵解与脂肪酸代谢调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团队研究发现,PFKL除糖酵解功能外,还具蛋白激酶活性,促进脂滴与线粒体互作,加速脂肪酸氧化。同时,吕教授系统阐述代谢酶在自噬、基因表达及细胞周期调控中的非代谢功能,揭示其在肿瘤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的新的靶点。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浩杰教授作《转录与肿瘤微环境重塑及精准靶向》主题报告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浩杰教授聚焦前列腺癌中转录重编程与肿瘤微环境重塑机制。研究发现,SPOP突变通过转录调控促进肿瘤进展,PTEN/FOXO1与ERG/ETS信号通路异常共现引发的转录重编程在微环境重塑中发挥关键作用。团队还开发靶向转录因子和雄激素受体变体的寡核苷酸与小分子PROTAC技术,为前列腺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第二军医大学任善成教授作《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机制探索》报告
第二军医大学任善成教授聚焦前列腺癌的多组学研究与单细胞转录组图谱构建,深入挖掘前列腺潜在的内分泌功能,提出EP4为免疫治疗新靶点,并成功开发小分子抑制剂进入临床试验。同时,团队构建了前列腺癌骨转移演进图谱,探索基于PSMA的自体及通用型CAR-T疗法,为前列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全新策略。
军事医学科学院张令强教授作《蛋白质拟素化与肿瘤发生及治疗》主题报告
军事医学科学院张令强教授聚焦蛋白质拟素化(Neddylation)与肿瘤发生及治疗,发现Smurf1介导PDK1拟素化可通过cCOMPASS复合物激活Akt信号,促进KRAS突变型结直肠癌进展,并开发Smurf1降解剂实现精准干预。团队还发现CDK1激活RNF111后通过拟素化修饰CDC20调控组蛋白降解和染色质可及性,用于治疗染色体不稳定性肠癌,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策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华凤教授作《肿瘤代谢与线粒体功能调控》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华凤教授长期致力于肿瘤代谢与线粒体功能研究。其团队发现,OXCT1通过调控LACTB的蛋白琥珀酰修饰促进肝癌进展,而烯醇化酶ENO1作为RNA结合蛋白可抑制铁死亡并激活花生四烯酸代谢,促进肿瘤发展。此外,线粒体中的PHGDH与MBD2c可增强线粒体基因表达,诱导肿瘤增殖并促进化疗耐药,这些发现为肿瘤代谢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晨教授作《 Dynamic genomic, molecular and cellular alterations in multi-step cancer development》主题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晨教授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食管癌研究中的最新成果。通过大规模患者队列的基因组测序,明确了在恶性转化过程中关键的致癌点突变和拷贝数变异事件。同时,构建了食管癌变的全景图谱,首次揭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与侵袭性上皮细胞在癌前阶段即形成关键交互生态位,为理解肿瘤早期演化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教授作《 KRAS突变胆管癌的治疗新策略 》主题报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教授聚焦KRAS突变胆管癌的治疗策略,绘制我国胆管癌多组学图谱,发现KRAS高频突变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研究揭示KRAS突变可驱动炎症反应和免疫微环境重塑,IL-1受体拮抗剂联合PD-1抗体可增强抗肿瘤免疫。团队还发现CK2介导SLC16A3磷酸化促进糖酵解及表观遗传重编程,并推进KRAS疫苗和靶向CLDN18的联合免疫治疗,拓展了KRAS突变胆管癌精准治疗的新路径。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香港高等研究院徐安龙教授作《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New Targets for Drug Innovation》主题报告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香港高等研究院徐安龙教授聚焦替代性多聚腺苷酸化(APA),系统介绍了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徐教授展示了自主开发的APA测序技术,并深入解析APA在肿瘤发生和免疫应答中的关键调控作用,特别强调APA与其他转录后调控机制的协同网络。该研究为基于APA的创新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潜在靶点。
“肿瘤微生态论坛”报告要点速览
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作《微生态与消化肿瘤免疫调节和治疗》主题报告
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聚焦微生态在消化肿瘤发生及免疫治疗中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肠道厌氧消化链球菌可诱导宿主细胞分泌CXCL1,招募并激活MDSC,导致PD-1耐药。同时,宏基因组分析显示除幽门螺杆菌外,咽峡炎链球菌也可促进胃癌发生。团队还发现罗斯拜瑞氏菌通过产生丁酸激活CD8⁺ T细胞毒性,增强PD-1疗效,系统揭示了微生态对肿瘤进展和免疫治疗反应的重要影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匡铭教授作《 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 in Liver cancer: Formation, Maturation and Role in Antitumor lmmunity》主题报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匡铭教授聚焦三级淋巴结构(TLS)在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中的分布、功能及调控机制。团队克隆并鉴定出一批源自TLS、具肿瘤识别能力的人源化抗体,证实其具有体内抗肿瘤活性。同时,在传统TLS分型基础上,首次提出不成熟TLS的新分类,揭示其成熟调控因素及机制。研究为CRLM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策略,也拓展了抗肿瘤免疫研究的新方向。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周宏伟教授作《人体微生态与重大慢病:病原2.0新时代?》主题报告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周宏伟教授团队聚焦人体微生态与重大慢病(如子痫前期、卒中、克罗恩病、类风湿关节炎、肝性脑病)的关联研究。通过多组学队列分析、机制验证与临床转化,系统揭示肠道菌群紊乱是多种慢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明确其可作为早期筛查与干预的新靶点。研究成果表明,人体微生物组有望成为重大疾病防治的革命性突破口。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良静教授作《肠道微生态及代谢物与肿瘤免疫治疗》主题报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良静教授聚焦肠道微生态及其代谢物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菌源性代谢物可调控ICB治疗中的T细胞功能,提出“补菌、除菌、调代谢”的精准微生态干预策略,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益生菌辅助免疫治疗的可行性,展望了肠道菌群在精准医学中的广阔前景。
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董忠军研究员作《BEYOND XLP1: negative regulation of antitumor immunity by SLAM family receptors》主题报告
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董忠军研究员聚焦NK细胞功能研究,揭示免疫缺陷病XLP1的致病新机制,系统阐述淋巴细胞活化信号分子结合蛋白(SAP)依赖和非依赖的淋巴细胞活化信号分子(SLAM)家族受体对NK细胞发育和体液免疫的调控作用。研究为靶向SLAM受体调节抗肿瘤免疫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西湖大学蔡尚教授作《肿瘤驻留菌群对转移复发的调控研究》主题报告
西湖大学蔡尚教授聚焦肿瘤驻留微生物与肿瘤转移复发,发现肿瘤内细菌可促进转移细胞定植并协助免疫逃逸,胞外与胞内菌在免疫调节中具有不同功能特征。尤其提出术后清除肿瘤内细菌可有效抑制转移复发,创新性地提出抗生素干预策略,为肿瘤免疫治疗开辟新路径。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杨弘教授作《胸部肿瘤免疫微环境与新辅助治疗模式演化》 主题报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杨弘教授聚焦淋巴结转移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的临床难题,创新性建立术前放化疗方案,并深入解析免疫微环境与肿瘤残余的关联,进而构建新型免疫联合治疗策略。临床研究证实该方案可显著降低淋巴结转移率、提高治愈率,为胸部肿瘤治疗提供了新范式与实践依据。
“肿瘤诊断与治疗论坛”报告要点速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作《一位肝外科医生的创新体会》主题报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在肝癌诊疗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团队研发的miRNA-7®试剂盒与ChimeraX®系统显著提高早期诊断率,并创新开展ALPPS手术与PDX药敏平台,助力个体化治疗。其主导制定的CNLC分期标准推动了国内肝癌诊疗规范化,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作出重要贡献。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作《消化道肿瘤的免疫治疗创新》主题报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聚焦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难题,开展多项临床研究,建立中国肠癌分子分型体系,并提出MSI-H亚型免疫治疗建议及中期肠癌免疫根治新模式。团队创新提出通过化疗、放疗增强免疫原性、克服免疫耐受,构建食管癌、胃癌及MSS型直肠癌的免疫联合治疗策略。同时,基于改善免疫微环境理论,开发出晚期肠癌CAP方案及CLDN18.2靶向免疫组合,并发现多条新型治疗靶点,显著提升免疫治疗疗效。
上海交大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作《我们团队的研究汇报》主题报告
上海交大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介绍了团队在肠道微生态与大肠癌研究中取得的重要突破,该研究基于大规模临床数据并经实验验证,揭示特定菌群可通过代谢和免疫机制促进肿瘤发展,为早诊早治提供新靶点;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其机制,推动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
上海交通大学沈柏用教授作《多模态研究时代的胰腺癌精准诊疗》主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沈柏用教授专注于多模态技术融合的胰腺癌精准诊疗体系。团队运用人工智能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及肿瘤微环境数据,深入解析胰腺癌异质性,突破诊疗瓶颈。沈教授还重点介绍了基于多组学联合分析发现的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标志物,以及具有临床价值的特异性胰腺癌蛋白模块,为实现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中国医科大学王振宁教授作《粘膜损伤修复中细胞可塑性调控程序及分子基础》主题报告
中国医科大学王振宁教授专注于胃黏膜损伤修复中细胞可塑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系统阐述了胃癌前病变的动态演进,重点解析幽门腺逆生的关键细胞与组织学特征,揭示其三阶段转化过程及核心调控节点。同时,深入探讨逆生的触发机制与分子网络,阐明其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该研究具重要临床转化价值,为早期精准干预和阻断胃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蔡秀军教授作《我的创新故事》主题报告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蔡秀军教授从医院管理与外科实践出发,系统分享创新医疗成果。他介绍了“平疫结合”病房切换机制及ICU避难平台,弥补传统医院应急短板;在信息化方面,构建基于区块链的病历管理与智能科研平台,提升数据安全与效率;并通过微创技术和手术器械创新,推动外科治疗向高效、低风险发展,提供了医疗质量提升的新范式。
此外,本次大会还邀请到多位权威医学专家担任会议主持、点评和讨论,包括:
南京医科大学王美林教授、周翊峰教授、高威教授,中山大学田国宝教授、曾木圣教授、朱孝峰教授、谢丹教授、贾卫华教授、康铁邦教授、邓艳红教授、林水宾教授、王智教授、陈明远教授、王峰教授、苏培强教授、骆卉妍教授、周奇教授、钟茜教授、左志向教授,天津医科大学郝继辉教授、石磊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卜鹏程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建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黄陈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杨明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吴开春教授、邢金良教授,同济大学医学院王平教授, 复旦大学周兆才教授、江一舟教授,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胡国宏教授,武汉大学缪小平教授、卿国良教授,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高大明教授,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静雅教授, 上海长海医院廖专教授,昆明医科大学陈策实教授, 浙江大学许大千教授, 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院刘喆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李斌教授,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周欣教授,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陈磊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华教授, 苏州大学陶金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铤教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周圣涛教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王水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连新教授。
多位医学权威专家主持会议
最后,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丁培荣教授主持大会闭幕式,大会主席林东昕院士作会议总结并宣布本次会议圆满闭幕。林院士指出,此次大会汇聚了近百位顶尖专家与青年学者,通过高质量的报告及深入的交流,展示了我国肿瘤研究的最新成果,分析了当前挑战与未来趋势,为肿瘤防治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动力。此次会议不仅是一次学术盛会,更成功推动了大湾区经验向全国的拓展。呼吁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携手共进,共同推动我国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为科技服务于人民生命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