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陪爬者”的走红,让“陪伴经济”这一新兴业态进入公众视野。从运动陪练到情感陪伴,从景区向导到生活助手,个性化服务需求的井喷式增长,既是社会分工精细化的体现,也折射出现代人对情绪价值的深度渴望。面对这一自发生长的市场新态,监管部门需以包容审慎为原则,在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为新职业铺就规范发展的轨道。
新业态背后是时代需求的映射。“陪伴经济”的兴起并非偶然。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与社交关系的疏离感,催生了人们对陪伴服务的强烈需求。年轻人追求个性化体验,中老年群体渴望情感联结,小众爱好者需要专业向导……这些多元需求在互联网平台的催化下,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市场生态。正如泰山陪爬者既能提供登山助力,也能缓解旅途孤独,这种有形服务提供无形价值的模式,恰恰契合了现代消费升级的趋势。
野蛮生长背后的隐忧不容忽视。缺乏规范的市场往往伴随风险,当前“陪伴经济”面临三重挑战:一是服务性质模糊,个人劳务与经营行为的法律边界不清,易引发纠纷;二是安全保障缺位,从业者健康风险、消费者人身安全等均缺乏制度性保障;三是服务质量参差,从业者既有专业向导也有临时兼职,服务标准难以统一。此前个别地区曝出的陪跑受伤纠纷、服务承诺不兑现等问题,暴露出行业规范化建设的紧迫性。
以制度创新回应市场创新。对待新兴业态,既不能一管就死,也不能放任自流,需探索分类治理路径。建议构建三级监管框架:其一,明确行业属性,对高频次、持续性服务纳入经营主体管理,通过个体工商户登记程序赋予合法身份;其二,推动行业自律,鼓励景区、平台等建立准入标准,如泰山可探索“陪爬员”资格认证,要求提供急救培训证明、责任险凭证等;其三,压实平台责任,建立服务者信用档案,通过用户评价、投诉处理等机制实现动态监管。
柔性监管方能激活市场活力。对于“陪伴经济”,可建立“负面清单+信用积分”管理模式:一方面明确禁止危害人身安全、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划出不可逾越的红线;另一方面通过信用评价引导优胜劣汰,让优质服务者获得更多机会。部分城市已试点的“灵活就业服务驿站”表明,规范化管理非但不会抑制创新,反而能增强消费者信心,推动业态健康扩容。
“陪伴经济”的蓬勃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注脚,也是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唯有以包容心态接纳新事物,用制度创新化解新问题,才能让每个新兴职业在法治轨道上向阳而生,为美好生活注入更多温暖亮色。(赵寒旭)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