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瑶山隧道群作为京广铁路的关键“咽喉之地”,全长约25KM,其中仅大瑶山单座隧道全长就达14KM,隧道内的通信联络畅通对列车运行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隧道通信面临诸多严峻挑战:隧道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山峦层叠,隧道内部空间狭窄,信号极易受到阻挡和干扰;隧道内存在无公网、G网信号覆盖的问题,属于信号盲区。这不仅导致作业人员在隧道内作业时通讯不畅,无法及时准确传达信息,更埋下了严重的联络防护人身安全隐患,对列车运行安全同样构成了潜在威胁。
为彻底解决维护人员进入隧道群内作业时人身安全保障这一难题,广州通信段领导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专项攻关小组,安调科协同技术科、韶关东通信车间积极行动,带领乐昌通信工区、韶关东集中修工区人员深入隧道开展联络防护通信调研与试验。前后共申请了5次V型天窗,最终确定使用在两端车站增设联络电台+既有中继设备方式解决隧道内联络防护通信方案。每次调研及试验,大家都背着沉重的设备,穿梭于阴暗潮湿的隧道中,对每一个信号节点进行细致检测,数据记录。陈小平段长、许全利副段长牵头,率领科室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利用天窗点与现场工作人员并肩作战,攻克技术难题,力求打破大瑶山隧道群联络防护通信不畅的困局。
今天的天窗作业是对方案做进一步的验证。进入隧道前,作业负责人组织大家召开了紧张有序的工前会,参会人员神情专注,“今天的作业非常重要!”韶关东通信车间主任梁枫神情凝重,目光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隧道里环境复杂,信号节点分布零散,每一处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整个通信系统的稳定。大家务必打起十二分精神,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执行,既要保障人身安全,也不能影响既有车机联控的正常使用。”随后,安调科、技术科技术人员针对此次作业的技术要点和潜在风险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一张张标注清晰的图纸和案例,让每一位作业人员都对即将开展的工作有了更明确的了解。
大瑶山隧道作为重要交通枢纽,每天有上百趟列车从这里疾驰而过。隧道内弥漫着列车驶过扬起的灰尘和刺鼻异味,作业环境极为恶劣。然而,攻关小组一行9人,从未有过丝毫退缩,陈段长紧跟防护员走在队伍的前列,不断叮嘱防护人员与驻站联络员进行联络,并做好通信情况记录,他手持强光手电筒,仔细观察着隧道壁上的漏缆。每走一段距离,他就停下来,检查漏缆是否有破损、卡具是否脱落等异常情况。在检查过程中,他还不时向身边的技术人员询问日常维护情况,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作业人员两人一组,默契配合。一人手持对讲机联络,一人记录,测试通信情况;确保每一个疑点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当最后一束手电筒的光从隧道深处渐渐穿出,攻关小组9人疲惫却坚毅的身影,缓缓出现在大瑶山隧道口。他们沾满灰尘与汗水的面庞,勾勒出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痕迹,见证着此次任务的艰辛。此次试验,大瑶山隧道联络防护通信难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大量一手数据被收集,诸多潜在问题被排查,验证了既定方案的可行性,“信号盲区”已经变成“通信绿洲”。此时防护员手中的对讲机还在不时传出驻站联络员清晰的报告声,似是为此次行动奏响的余音。作业人员们相互对视,露出会心的微笑,这笑容中,有完成任务的满足,更有对彻底打破联络通信困局的期待。
天窗结束后,大瑶山隧道内恢复行车,一趟趟列车呼啸而过,承载着无数旅客的出行梦想。而这群通信保障人,已然在破解隧道内联络防护通信难题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他们深知,前方挑战依旧严峻,但凭借着无畏的勇气、专业的素养和不懈的坚持,定能让大瑶山隧道的通信系统畅通无阻,为京广铁路这条交通大动脉的安全运行,筑起坚不可摧的通信防线。
文:广州通信段张莎、刘江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