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双流区各小区,一道亮丽的 “绿色” 风景悄然形成。每天不同时段,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手中拎着分类妥当的垃圾袋,自觉在 “碳中和小屋” 前排起整齐的队伍。队伍中,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有经验丰富的长者,还有蹦蹦跳跳的孩童在家长带领下参与其中。
“碳中和小屋” 作为双流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的创新举措,正逐渐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固废换钱、垃圾生金 “碳中和小屋”助力变废为宝
“碳中和小屋”外表看着虽小,但内藏“环保密码”,它采用了先进的“互联网+大数据+碳普惠”模式,构建了一套居民碳减排“可记录、可衡量、有收益、被认同”的碳普惠机制,真正让居民通过垃圾分类回收,收获实实在在的好处 。
家住东升城区的李阿姨笑着说:“以前家里的快递箱、塑料瓶,我都不知道怎么处理,扔了觉得可惜,留着又占地方。现在有了这‘碳中和小屋’,可方便了。我把那些废纸壳、塑料瓶带到小屋,一分类投放、智能称重,马上就能拿到现金奖励,还有碳积分呢!”
就像李阿姨说的,居民朋友们只要把可回收物带到“碳中和小屋”分类投放与智能称重,立刻就能获得现金奖励和碳积分,其中碳积分可以在“碳拾光”小程序中兑换生活用品,或通过“碳汇天府”兑换地铁卡、公交卡、景区门票等奖励。
目前,双流区东升城区已有7座“碳中和小屋”投入使用,每座小屋每天有120余名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小屋回收量在1.5到2吨,每月碳减排量大概在20吨,在便民、利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生活垃圾前端利用率,有效减少了资源消耗,降低了环境污染。
便民利民更爱民 爱心驿站暖人心
在双流的“碳中和小屋”内专门设置了垃圾分类知识科普展示区,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和生动有趣的视频,向居民们详细讲述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利用的知识。
“妈妈,妈妈!你看那个展示板上说塑料瓶、废纸都是放错地方的‘宝贝’,可以重新变成有用的东西呢!”队伍中的一个小男孩拉着妈妈的手兴奋地说道。
此外,“碳中和小屋”作为便民交投点还贴心设置了爱心驿站,为户外工作者提供便利,全面配备了饮水机、冰箱、微波炉、桌椅、空调、小药箱、手机充电器等设备,让户外工作者“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饮水、累可歇脚”。
接下来,双流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和镇街,在全区落地更多的“两网融合”便民交投点,推进实现生活垃圾末端处理的减量化和再生资源回收的增量化。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