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数码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业 界/ 互联网/ 行 业/ 通 信/ 数 码/ 手 机/ 平 板/ 笔记本/ 相 机 培训 学校 课程
当前位置:滚动新闻>

科学推动平原林业高质量发展

科学推动平原林业高质量发展
2025-04-27 10:42:17 来源:看点时报

樊宝敏 贺顺钦 叶 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我国有东北原、华北原和长江中下游原三大原,面积约85万方公里,占面积的73.8%。虽然其仅占国土陆域面积的8.85%,但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2022年,三大人口约7.88亿,占全国人口数的55.9%;经济产值80.57万亿元,占全国GDP量的63.9%。这里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分布有京津冀、长三角、哈长、辽中南、山东半岛、中原和长江中游等七大城市群。

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强调,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科学推进乡村绿化美化。

一、推动原林业发展意义重大

原林业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体现为农区的林业、城乡人居的林业、科学精细的林业、文化丰厚的林业和效益外溢的林业,做好原林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原林业有益于巩固国家粮食安全。原地区是我国的大粮仓,分布着大面积的基本农田,而农田防护林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农田小气候、保障粮食高产稳产等具有重要作用。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点任务。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事关粮食安全,是大食物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原上一些古枣林、古桑林被列为中国或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第二,原林业有益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森林是结构复杂、功能强大的生态系统,推动原森林高质量发展,可为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和广大乡村发展提供稳固的生态安全屏障,推动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果森林资源不足,区域势必气候干旱、土地退化、生态失调。原地区是主要的碳源地,适当规模植树造林和科学经营可有效发挥森林碳汇效应,促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第三,原林业有益于增进民众生态福祉。原森林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有效提升人民生态福祉。据国际上最新研究,森林、树木和绿地对保障人类健康至关重要,有益于人类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健康,预防和缓解糖尿病、癌症、抑郁症等疾病、延长寿命,提供社交活动和休闲空间。林业建设有利于拓展森林旅游、林产加工和生物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第四,原林业有益于支撑三北工程建设。中国生态变迁史,森林与气候相互依存,表现出“东伐西旱、南伐北旱”的规律。原森林兴衰,不仅关系本地气候,而且对于邻地区气候湿润化和林草植被发育都有重要影响。加强原森林建设,虽然减少部分农田,但是利大于弊,将以增加三北地区降水、改善生态经济作为补偿。

二、原林业建设成就和突出问题

代以来,我国原森林植被匮乏,干旱、洪涝、霜冻等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人民开展原绿化取得很大成就。经过原绿化工程建设,到2010年末,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8%,森林蓄积量为85874万立方米,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增加到74%,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原防护林体系;木材和林产品供给增加,村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13年启动的原绿化三期工程,使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又有较大提高。

目前原林业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森林资源量仍然不足。森林覆盖率仅有14.36%,森林厚度仅为0.59毫米(即均每公顷土地有林木蓄积5.9立方米)。(2)森林质量不高。树种单一,杨树比重过大。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低,森林空间布局、林种选择和树种结构不尽合理。(3)森林综合效益较低。原生态脆弱,土地退化、生物多样低、冬春气候干旱、冬季寒冷、宜居环境较差;相邻的西北部地区(如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库布奇沙漠)气候干旱,林草植被发育不良,土地沙化严重,不能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宜居需求。(4)对原森林价值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片面地认为原只适于发展粮食,森林可有可无。没有充分认识到原林业的多重功能和效益,导致原林用地得不到保障、保护不力、林分质量和效益低下。(5)现有原绿化标准明显偏低。

三、促进原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从科学和长远角度,原森林覆盖率(或林木绿化率)应达到30%--35%以上,林冠层均高度达20--30米,森林厚度达3毫米(即均每公顷土地有林木蓄积30立方米)以上。建成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复合型的多功能高价值森林和林业体系,实现大地园林化,大幅提升人民生态福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是科学制定原林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科学认识原绿化的重要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加强区域和部门协同。发挥林长制效力,建立原绿化协调机制,科学制定规划,优化“三区三线”,明确主干森林组团和森林带的空间分布。优先建设“西起太行、跨越泰山、东达黄海”、宽度数公里的多功能森林生态廊道。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拆迁腾退,扩大造林绿化空间。加强原绿化监测,完善统计指标,确保规划目标按期实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尝试划定林业乡、林业村,使其占适当比例,完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承包经营权流转、合理补偿等政策机制,保障农民权益。制定原林业法规和保障政策。强化原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发展精细高效林业。

二是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管理。支持发展油茶、核桃等特色油料;开发森林食品,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推进“四旁”绿化,完善农田林网。在风沙等灾害严重的重点区域,应调整土地利用、优化用地布局,合理规划建设农田防护林。积极构建适应现代农业的农田防护林体系。科学选择树种和配置模式,合理布局林带走向、间距和宽度,组团式配置各类高价值生态经济林,符合无人机飞防作业和排灌系统功能要求。加强建设跟踪监督,应明确将农田林网化率等指标纳入当地林长制工作内容。

三是推动“谷粮”与“果粮”复合高效经营。根据原实际,应用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科学技术,吸收“桑基鱼塘”等中华传统农耕模式和文化精华,结合系统工程方法构建综合农林生产体系。实施“谷粮”与“果粮”复合经营,发挥生态农业“现代、高效、循环”的优势。寻求复合农林系统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将农业、林业、园艺、畜牧业、水产业、副业和加工业等结合成有机整体。培育银杏、枣、梨、桑、栗、核桃、竹等生态经济及生物产业集群,实施“藏粮于林”战略,发展木本饲料产业,探索原生态高效农林发展道路。

四是努力打造原地区新业态新地标。培育原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培育生态文化,跨区域、跨城乡、跨部门一体化规划建设森林生态文化带和森林步道,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推动开展自然教育,加强林业遗产保护传承,保护古树名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推动生态文化与旅游、体育、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融合发展。加强林草生态文化博物馆、科技馆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多样化需求。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产党林草政策史研究”(21BDJ092)和国家林草局软科学项目“林草科技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阶段成果。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

关键词:

比5070 Ti要低20%左右?NVIDIA RTX 5070跑分成绩曝光

2025-02-27 09:44:12比5070 Ti要低20%左右?NVIDIA RTX 5070跑分成绩曝光

AMD 锐龙7 9700X 对决酷睿i7-14700K:畅玩电竞,新锐龙依旧锐不可挡!

2025-02-27 09:43:39AMD 锐龙7 9700X 对决酷睿i7-14700K:畅玩电竞,新锐龙依旧锐不可挡!

Intel® Amston Lake:边缘计算与网络通信的强劲引擎

2025-02-27 09:43:09Intel® Amston Lake:边缘计算与网络通信的强劲引擎

“我是被逼的” 黄仁勋表示:英伟达不能没有中国

2025-02-27 09:37:35“我是被逼的” 黄仁勋表示:英伟达不能没有中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