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家里的农田太零碎,想合并却难统一意见?农民到底为啥这样选那样选?安庆师范大学区域经济与城乡发展研究所乡村振兴科研创新团队最近做了件大事——他们跑遍安徽农村,和近千农户唠嗑、填表,终于搞明白农民在土地细碎化治理里的“小心思”。原来,大家做决定时,心里都在偷偷“算账”,还会悄悄看别人怎么做!
近千农户“吐心声”:选哪种模式最划算?
农田太碎费劳动力,成本高,国家一直想办法解决,但农民意见难统一是个大麻烦。2023年底到2024年初,安庆师大的老师们带着学生,跑了安徽27个县的农村,随机挑了978户农民聊天,发问卷、记答案。
图1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滑集镇王香铺行政村、王堂寨自然村村民参与调查问卷填写
“我们问他们:如果有四种‘治地’办法,你选哪个?”团队带头人彭长生教授说。这四种办法正是安徽省目前大力推广的四种模式,分别是:项目结合型:比如政府带着搞高标准农田,还配套产业项目,直接增产增收;政策引导型:政府出政策鼓励大家换地、合并,但自己得操心;主体引领型:让企业、合作社带头搞规模化种植,农民跟着干;农民互换型:农户自己商量换地块,凑成大块地。
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发现,62%的人首选项目结合型,觉得“政府牵头、成本低、能挣钱”最靠谱;只有11%愿意自己换地,怕“换完闹纠纷、白忙活”。
农民心里的“小算盘”:挣钱重要,担风险更怕!
为啥大家爱选政府牵头的项目?研究团队用数据算了笔账:好处越多,越想参与:农民觉得这个治理模式能多挣钱、省力气,参与意愿比例就高23%;风险越大,越想躲开:要是担心换地后权益没保障,参与意愿比例会低18%。
不过,有个“神器”能让农民更放心——合作社。数据显示,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对“治理能挣钱”的信心更强,参与意愿比没加入的高41%。“合作社能帮忙写协议、做见证,相当于给换地‘上保险’。”团队里的研究生刘阳打比方说。
为啥总“跟风”?原来大家都在看邻居!
除了自己算账,农民做决定时还爱“参考别人”。研究发现:村干部、公务员家庭怎么做,影响最大:如果村干部带头支持某种治理模式,农民跟着选的可能性高38%;邻居、亲戚的选择也很关键:同村邻居选了啥,农民跟着选的可能性高25%。
图2 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炉桥镇十里黄行政村调研
有趣的是,地形不同,“跟风”对象也不同:平原地区:地块挨着近,农民更爱学邻居怎么做;山区农村:地块零散,大家更听村干部、宗族长辈的话。
“不是农民爱跟风,而是在村里,信任熟人比自己瞎琢磨更靠谱。” 彭教授解释说,比如隔壁老张选了政府项目,今年收成涨了,大家自然想跟着试。
支招!怎么让农民更愿意“治地”?
根据这些发现,团队给政府提了几条实用建议:让农民真挣钱:比如种地增产了,给补贴;土地合并后包出去,多分红;别怕担风险:政府牵头建“换地登记处”,找律师写正规合同,甚至开发“土地治理保险”;让“带头人”先动起来:在平原地区,选几个积极的农户当“示范户”,做出样子给大家看;在山区,让村干部、宗族长辈先支持治理模式;看地方下“药方”:平原适合政府带着干项目,山区适合让企业、合作社牵头托管土地。
“说白了,就是要让农民觉得‘这事能挣钱、不坑人,别人都在干’。”彭教授说,团队接下来还想研究用手机APP、区块链技术记录土地权益,让农民换地更放心。
这项研究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农民土地治理意愿的“密码箱”。随着各地农村改革推进,这些来自安徽农村的“土办法”,或许能帮全国农民把“小田变富田”!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