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警察学院负责人李岚君带领队员李佳泽,联合四川大学的梁文颖、莫口阿梨等人,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 ——《文化普惠语境下无障碍电影服务的多维困境与突破路径探究 ——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发展及供需主体的实证考量》。该研究聚焦于视障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致力于推动无障碍电影服务的优化发展。
文化普惠是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的重要基石,而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应将视障人士拒之门外。尽管我国已通过国家战略与地方政策为无障碍电影服务搭建了初步的支持体系,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李岚君团队通过深入的实证研究,精准地揭示了无障碍电影服务在“政策-供给-传播-认知”四个维度所遭遇的困境。
在制作端,高昂的技术成本与低下的口述效率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专业设备的采购与维护费用居高不下,人工创作和录制口述脚本的过程繁琐且耗时。政策端也存在标准细则缺失与版权授权渠道不畅的问题,导致制作机构在实际操作中缺乏规范指引,素材获取受限。传播端的城乡覆盖失衡进一步加剧了文化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城市地区资源相对丰富,而偏远乡村地区却难以享受到无障碍电影服务。在社会层面,公众对于视障群体的电影文化需求认知存在偏差,缺乏足够的重视与理解,使得无障碍电影的推广面临较大的阻力。
面对这些困境,研究团队凭借专业的素养和创新的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在技术层面,团队建议开发“无障碍插件包”,以此来降低设备成本,同时巧妙地运用AI技术生成口述脚本,有效提升制作效率。机制层面,构建“1+N”资源共享联盟,整合多方资源,开通商业反哺机制,为无障碍电影制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推行“线上预约+线下配送”模式,扩大服务的覆盖面,让更多的视障人士能够享受到电影文化。在政策层面,细化行业标准,为制作机构提供明确的规范指引,搭建版权共享平台,解决版权授权难题,设立专项基金与税收优惠,鼓励更多主体参与到无障碍电影事业中来,探索“政府购买+市场运作”模式,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益。社会层面,加强公众教育,提高社会大众对视障群体文化需求的认识,优化志愿服务,建立需求反馈机制,让无障碍电影服务更加贴合视障群体的实际需求。
该研究创新性地主张以“政府主导、市场赋能、社会协同”的模式,对无障碍电影从制作标准、版权管理、资金保障、技术研发到服务网络进行全链条支持体系的完善。这一模式的提出,旨在推动无障碍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助力视障群体实现文化平权,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化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更为我国构建全民共享的文化普惠格局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应用,我们有理由期待无障碍电影服务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为视障群体带来更多的福祉。在不远的将来,视障人士也能够在文化的世界里畅享电影的魅力,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包容,共同谱写文化普惠的美好篇章。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