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何丽云犹如一位不知疲倦的航海家,在中医临床评价方法的广袤海洋中破浪前行。她长期从事中医临床评价方法研究,基于循证医学的理念、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在原始研究证据的产生、二次研究证据利用方面有较深造诣。她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传染病专项、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十余项,参与了国家 973 计划、86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中,在这些科研项目中,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首批岐黄学者刘保延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她们的团队构建了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与技术体系,并在针灸优势病种的疗效评价及中医真实世界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在国家级大型临床多中心研究项目的顶层设计、多中心管理、质量评价、成果凝练等方面也具有丰富的履历和经验,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坚守初心创新突破 开拓中医评价新途
一纸经方传承千载,一缕药香穿越古今。何丽云深悟《大医精诚》思想,不仅要求自己和学生们要有精湛的医术,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地提高,还要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对待患者。何丽云热爱自己从事的中医药事业,临床医疗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到现在已经有39年的时间。她怀着对中医的深厚热爱和对科学的敬畏之心,投身于中医临床评价方法的研究20年,她深知,这是让中医走向世界、获得更广泛认可的关键钥匙。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评价研究室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在研究室主任刘保延主任医师的带领下,何丽云专注于中医临床评价方法学和亚健康状态测量的研究。她深入研究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和医生报告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认为“医患共评价、医疗共决策”是最高境界,深入研究了包括亚健康状态评估量表在内的10多种疾病的PRO;注重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将探索性、描述性和验证性研究等方法的结合,用于国家临床研究项目的设计中;并且应用真实世界研究模式,在评价中成药价值或者辨证论治效果评估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构建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与技术体系的征程中,何丽云带领团队披荆斩棘、不畏艰难,深入研究针灸优势病种的疗效评价,探索中医真实世界辨证论治的疗效规律。例如,国家级大型临床多中心研究项目是对研究者的巨大考验,而何丽云却在其中游刃有余。她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专业素养,精心策划项目的顶层设计。从多中心的协调合作到数据的质量把控,她都亲力亲为,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最高标准。她的严谨和执着,为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方面,何丽云曾全程参与了2003年SRAS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临床科研项目管理经验;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科研课题的协助管理人员,在项目过程管理、结题验收与成果凝练中积累了丰富的证据评价及成果凝练经验;她带领团队多次承担国家级大型多中心临床疗效评价研究项目,具有较强的执行力;构建了支撑临床研究的数据管理平台与质量控制体系,为全国各级各类临床科研项目提供第三方技术服务近400多项,为中医药领域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行业内享有极高盛誉,已经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评价中心建设成为临床科研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在全国建立了如“安宫牛黄丸”等经典名药的大型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在中西医结合医疗环境下,指导西医生正确应用,发挥其“促醒、退热”的抢救作用,用真实世界数据讲清楚临床效果,真正达到“中西融通”。
作为中医药行业循证中医临床指南制修订项目的方法学专家,何丽云参与多项证据应用与质量评估过程,全程指导中医治未病、中医药治疗传染病指南制修订;她带领中医临床评价团队,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加入到武昌疫区的中医药防治中构建了“武昌模式”,基于注册登记研究的真实世界数据产生了“寒湿疫方”安全有效的人用经验证据。
潜心钻研勇毅前行 引领中医发展浪潮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何丽云始终坚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阵地,紧紧围绕国家政策的指引,积极响应中医药发展的迫切需求。她以《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中医院法》等提出的“中医民间特色技术整理挖掘与评价问题”“以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开发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等问题为抓手,建立了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科学筛选与评价的方法学路径,在将真实世界诊疗数据经过严谨的科学研究过程转化为证据过程中,丰富了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学内涵,为中医药在AI时代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创新性贡献。
无论是传统中医还是现代医学,创新的最终目标都是面向临床,真正将研究造福患者。何丽云十分重视中医师辨证论治疗效评价及诊疗规律研究,为名医经验传承及其疗效评价提供了科学研究范例:以中医辨证论治中风病、慢性肝病、慢性胃炎、原发性失眠、小儿脑瘫等疗效评价的实证研究为示范,实践了阶梯递进的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研究过程,探索了名老中医的临证个体化诊疗经验,转化为有效治疗方案的方法学路径,为中医药从业人员学习名老中医经验或学生传承导师经验提供了一套新的思路方法。
何丽云注重理论指导实践,将理论指导作为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原则:在常见病的临床中,认为现代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饮食失调,肠胃乃伤,起居失律,多生六郁,运动不足,气缓瘀生”,积累了治疗胃脘痛、痞满、腹泻、便秘、肝脂肪肝、肝硬化、疲劳及抑郁状态、失眠、顽固性头痛、月经不调等常见病的临床诊疗方案,采取“调畅气血、调理中焦”思路,在辨证治疗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带领学生建立科研门诊,应用真实世界科研数据阐释临床疗效。
此外,何丽云遵从针灸临床特点,借鉴国内外GCP的理念与方法,参与研制了我国首部《针灸临床研究管理规范》行业标准,并在国内外进行成果转化,建立针灸专病专科,受益更多人群,以临床证据与标准引领针灸走向世界中做出了贡献。何丽云通过对海量的诊疗数据进行细致梳理和深入分析,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了庞大而精准的数据库。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将这些宝贵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证据,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她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更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践行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原理和方法,为中医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使中医治疗更加精准、有效。而且,她们团队的研究也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铺平了道路,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认可中医的独特魅力。
何丽云的成就不仅仅在于学术研究,她还以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在中医药领域勇敢探索。她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传承了她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何丽云以她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们的衷心爱戴,在他们眼中,何丽云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温暖的引路人。目前,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在我国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方面,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何丽云以她的智慧、勇气和毅力,在中医临床评价方法的研究领域开拓创新,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她的贡献不仅在于学术成果的丰硕,更在于她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她的引领下,中医药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她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中医药工作者砥砺前行,共同书写中医药发展的壮丽篇章。(文/李杰)
责任编辑:kj005
一、携手景区,共筑调研实践基石在正大杯全国大学生市场调研比赛中,花漾百里团队以“百里杜鹃游客满意度情况调查”项目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二、深...
行业痛点倒逼创新,绿色养殖成破局关键近年来,饲料价格持续攀升叠加疫病风险,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陷入“成本高、利润薄”的困境与此同时,抗生素滥...
2025年4月10日,第十一届全国连翘产业发展论坛筹备期间,山西省中药材行业协会连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振东商学院盛大启幕智库落地:政产学研协同筑基大会由山西振...